三 孤男寡女 (第4/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理很簡單:和尚尼姑也是閒話的物件,因為他們也是“孤男寡女”。
中國的“葷故事”中,有兩類題材是久演不衰的,這就是“寡婦偷漢”和“僧尼通姦”。因為在中國的“俗人”們看來,這兩類人,性要求最強烈。阿Q就曾提出這樣的“學說”:“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有勾當了。”《水滸傳》也有這樣的“理論”:“唯有和尚色情最緊。”其理由是:“唯有和尚家第一閒。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無俗事所煩,房裡好床好鋪睡著,沒得尋思,只是想著這一件事。”所以,中國的閒人們,便特別關心寡婦和僧尼的私生活,也特別愛看關於他們的戲,比如《小孤孀上墳》或《火燒紅蓮寺》。
當然,僧尼們因為長期過著禁慾的生活,心理上存在著性壓抑和性苦悶,也是事實。過去有一首僧人所作之詩云:“春叫貓兒貓叫春,聽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此誠為其心理之寫照。僧尼與俗傢俬通或僧尼互通之事,當然也有發生。唐人劉言史有詩云:“舊時豔質如明玉,今日空心是冷灰,料得襄王悵惘極,更無雲雨到陽臺。”這樣調情的詩,竟是送給尼姑的。女道士王靈妃贈給男道士李榮的詩中,竟有“此時空床難獨守,此日別離卿可久”的句子。詩雖為駱賓王代作,但“情”卻無疑是王、李二人的。
閒人們之閒話僧尼,其實倒並不在於他們確知僧尼有多少私通偷情之事(應該說多數僧尼還是守戒的),而僅僅在於他們是“孤男寡女”。中國文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各個形成一種對應關係,比如天地、日月、晝夜、陰陽。人也一樣,也必須成雙成對,比如君臣、父子、夫妻。成雙成對才靠得住,獨往獨來便讓人不放心。因為“獨立”便難免“失衡”。大家心裡不平衡,相信他們自己心裡也不平衡。何況,僧與尼雖然都是“獨身”,放在一起卻也“成對”,則世俗之人,便難免要將他們“配對”,而且認為十分“相配”。同樣的,鰥夫和寡婦,也是“缺配”之人,倘若將他們“配對”,便能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因此,如果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說了話,或一個鰥夫和一個寡婦說了話,人們就會認為他們之間一定有了“好事”,而種種“閒話”,便會應運而生,到處飛短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