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了儘可能地全面,我把一些在當時透過談話以及其他途徑得到的訊息也寫了進來。
和我本人經常有些來往而又很熟悉的人是很少的,即使在“保衛措施”比較放鬆和我的腳病痊癒以後,我的活動範圍也主要是侷限於定期訪問中央委員會、總參謀部和軍事學院,還有總共到前線去了五次。當然,還有很多偶然碰到的人及其名字,我已忘記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毛澤東。他是一個身材修長的,幾乎可以說是很瘦削的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給我的最初印象,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人,不如說是一個思想家和詩人。在很少的幾個慶祝會上,我們見面時很隨便。在這種場合,他總是保持一種威嚴而又謹慎的態度,總是鼓勵別人喝酒、說話和唱歌,他自己則在談話中插進一些格言,這些格言聽起來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但總有一定的含義,有時還含有一種惡意的暗示。很長時間我都吃不慣味道很濃的菜,像油炸辣椒,這種菜在中國南方,尤其在毛的故鄉湖南是很普遍的。
這就引起了毛的譏諷,他說:“真正革命者的食糧是紅辣椒。”和“誰不能吃紅辣椒,誰就不能戰鬥。”當有人第一次提出,我們的主力是否應當突破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封鎖這個問題時,他用一句毫不相干的話(我想可能是老子的話)回答說:“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總之,他喜歡引用民間的形象比喻,引用中國歷史上哲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格言。有人告訴我,歷來很著名的紅軍八項政治原則和四項策略原則中的一部分也是毛從歷史中,也就是說從十九世紀後半葉太平天國起義的口號中吸收過來的。他根據中國古代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提出了“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但在長征路上他又引用孫子的另一句話“投入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就連他那句關於紅辣椒的格言也是隨形勢而變化的。
在雲南時,真正革命者的標誌是鴉片,因為當時發給紅軍戰士的津貼,不是銀洋而是鴉片。而在西康,革命者的標誌是蝨子,在那裡我們幾乎讓蝨子給吞吃了。類似這樣的格言和比喻,我們還可以隨意舉出一些例子,這暴露了他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思維方法,但其效果還是明顯的,因為它們畢竟適合了一定的具體情況。毛不僅在私人談話中或小範圍裡運用這些格言和比喻,而且還把它們引用到他的講話中,並以革命的激情從中引出令人銘記的口號。我自己就經常親眼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