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讓安泰離開大地 (第5/6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一面照己的鏡子。
歷史不斷地向我們證明:善、惡、美、醜交織在一起;光明與黑暗交織在一起;幸福與痛苦交織在一起。
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一個哲學名詞:“二律背反”。他認為當理性企圖對本身有所認識時,必然陷入這種不可解決的矛盾。他舉出四組二律背反: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無限的;世界上一切都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都是複雜的、可分割的;世界上存在著自由,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世界有始因,世界無始因。
這種簡單的辯證法,在老子時代就提出來了。從右手拿矛左手舉盾的老頭的叫賣聲中,早就可以聽出來了。可是,一些自稱高舉馬列主義辯證法的火炬的人,卻往往鑽進形而上學的樊籬。
無情未必真豪傑和無毒不丈夫,並不是截然相反的東西!
殺恩人獎仇人似乎不可思議,其實這是不瞭解生活邏輯。歷代皇帝殺功臣,不是由於昏庸,恰恰是來自清醒。功高震主是危險的!韓信受辱胯下,在為王之後,反而召辱己之無賴授以中尉之官。這可以使自己的形象閃閃發光,可是,當他從漢中逃亡時,為他指路的樵夫反被其殺,這種滅口可以使自己得到安全。獎勵仇人並不是由於寬宏大量,殺害恩人並不是由於生性殘忍,都是為了需要。
歷史也不止一次證明:對往事的判斷與評價是有反覆的。人們的信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早已思索過了。
戴高樂在這一點上是直言不諱的,他說:政治家“應該懂得何時要裝聾作啞,何時要誠懇坦白……只有在採用了千條良計並作出種種莊嚴承諾之後,他才會被委以全部權力……”
他還指出:“每個實幹家都具有強烈的私心、自尊心、冷酷無情和狡詐的本領。如果他們能以此作為達到偉大目的的手段的話,所有這些都可以得到諒解。甚至還會被看作是優秀品質。”
博古、李德和項英,就人事安排,重用誰,提防誰,團結誰,分化誰,一直談到第二天的凌晨兩點鐘。
項英叫醒沉睡在隔壁的警衛人員,送他們回“獨立屋子”。
山野已經起霧,空氣溼度很大,周圍一片朦朧。東北、西北方向的炮聲,喚起李德、博古行將離開蘇區的惆悵,與項英交談所激起的亢奮的心境,頃刻為之黯然了。
待李德、博古在夜霧中消逝後,項英回到屋中,把燈捻亮,開啟他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