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長別離 (第1/14頁)
王晉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那波強勁澎湃的向太空進軍的大潮中,馬柳葉的突然退卻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一灣轉瞬即逝的回流。但我仍珍重地把它擷取下來,儲存在《百年拾貝》中。我覺得它所顯示的矛盾是深刻的,是人類本能和理智的搏鬥。
摘自《百年拾貝》魚樂水著
1
三年過去了。
即使在一個人短暫的人生中,三年也不是太長的時間。但這三年是智力爆炸的三年,是科技爆炸的三年。以“海邊衝浪”為目的而建造的新飛船以驚人的速度建造成功,經過全世界的投票,最後定名為諾亞方舟號。這個名字過於陳舊,但是綜合考慮,只有這個沉澱了歷史和宗教厚重意蘊的名字才勉強夠格。金魚號則提前完成了歷史使命,它在三年的繞地球飛行中積累了不少資料資料,現在為了不再佔用寶貴的同步軌道,它的軌道被提升了,成了距地面五萬千米的一顆永恆的衛星。
諾亞方舟號的橫截面是圓形,直徑500米,這是受蟲洞直徑的限制。飛船改為多點同步激發後,蟲洞直徑可達近600米,再擴大的話技術難度過大。船身縱剖面是中間矩形加兩端的半圓,全長1000米。這是為了在蟲洞直徑的限制下儘量減少粒子加速軌道的曲率。眾多磁力加速器仍露天安裝在飛船外側。為了在這個較小的船體上實現足夠長的加速軌道,軌道繞船體多次,就像是地球儀上的經線,不過經線在“南北極”(即飛船的頭尾部)不是匯聚,而是在不同高度上互相跨越。
飛船頭部原打算設定一個收集光能的凸面魚頭,後來設計者意識到它其實是思維慣性的產物,完全沒必要。因為這種飛船同以往的飛船不同,可以很方便地隨行隨停,沒有加減速階段及相應的能量消耗,這樣就可以隨意到某個行星上補充液氫。人類的氫聚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和小型化,而氫又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像木星那樣完全由液氫海洋所組成的行星比比皆是。比較而言,空間洇滅所產生的光能是非常微量的,不值得麻煩收集。飛船尾部新增了一個直徑500米的凹拋物面形天線,以便儘可能長久地保持同地球的聯絡。舊式飛船上尾部位置必須留給尾噴口,但新型飛船完全沒有這玩意兒,這使大尺碼的尾部天線有了可能。當然,通訊只能在飛船暫停飛行時才能進行。
天線框架的周邊貼伏著八隻“小蜜蜂”,這是船員們的愛稱。它們是小型飛船,設計成員為20人,內裝已經小型化的聚變裝置,動力極為強勁。它們有雙重作用,既可固定在母船上,實現母船的常規動力驅動和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