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前後方的嚴重分歧 (第1/6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恩來中止會議,是一種策略。就像一個排球教練,在對方攻勢凌厲而我方連連失球的情況下,要求暫停,以轉換部署、穩定情緒、尋求扭轉局面之法。他始終認為,毛澤東留在部隊裡是對革命有利的。
毛澤東的地位比他低,但他尊重毛澤東。在前線與毛澤東相處的時間裡,他觀察過毛澤東,認為他是個智慧超群的人。在他貌似寧靜的身上,潛在著非凡的精力和意志;他農民式的甚至有些笨拙的動作裡,有種無形的凝重威儀和有力的對別人能施以深刻影響的氣質。
周恩來沉思著,追溯著促使毛澤東解職的背景,尋找有無把他留在軍隊指揮位置上的可能性:
1932年1月9日,中共臨時中央發出《關於爭取革命在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的決議》,要求紅軍要“努力求得將中央蘇區、閩粵贛、贛東北、湘鄂贛、湘鄂邊各蘇區聯絡成整個一片的蘇區,並以佔取南昌、撫州、吉安等中心城市,來結合目前分散的蘇維埃根據地,開始湘鄂贛各省的首先勝利。”
1月上旬,周恩來致電臨時中央,說明中央蘇區紅軍目前攻打中心城市有困難。臨時中央覆電:至少要在撫州、吉安、贛州中選擇一個城市攻打。
根據這一指示,蘇區中央局在瑞金召開會議,決定攻打處於蘇區包圍中的贛州,以便將中央蘇區與湘贛蘇區連成一片,解除向北發展的後顧之憂。中革軍委發出攻取贛州的訓令,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
歷史功罪之所以難以分清:就是每個做決策者與執行者都不是絕對自由的:有的是自己想抵制的,卻迫於領導命令或群眾壓力而去推行;有的是自己想推行的,卻迫於上級的干預和群眾的抵制而不能實現。自己所做的並不是自己想做的!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發生,淞滬十九路軍抗戰開始。
1932年2月4日,根據中革委部署,紅軍三軍團借國民黨淞滬抗戰之機,圍攻贛州。久攻不克,3月7日撤圍。
2月19日,蘇區中央局發出《對目前政治形勢的分析與蘇區黨的任務》,分析了一·二八事變後國際國內形勢,指出蘇區黨“應利用目前極端有利的時機……奪取中心城市……集中主要火力反對主要的右傾危險。……同時也不要放鬆那種左傾的反中農傾向”。
自1932年2月中旬以來,上海的《時報》、《新聞報》、《時事新報》、《申報》連日登載國民黨特務機關偽造的所謂《伍豪等脫離共黨啟事》。對此,上海的中共臨時中央進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