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熙寧八年(1075)二月十二日,開封城外的汴河還結著冰的時候,有位信使匆匆出發前往今天的南京。正史沒有記載他到達的日期,但他出現在江寧城時,那裡應該已是一片春光明媚,接到詔書的王安石心中更是暖洋洋的。
沒錯,皇帝讓他回京重新擔任宰相。
王安石沒有片刻猶豫就動身了,甚至有正史說只用七天就到達京師。但這恐怕並靠不住。當時從江寧到開封的標準行程是二十二天,王安石日夜兼程也快不到這個程度,何況他進京之後第一次見到神宗皇帝是在三月二十七日。如果王安石在三月中上旬就到了開封,當中那麼長時間君臣二人都幹什麼去了?宋神宗不是急於要王安石儘快工作嗎?<small>[1]</small>
這個時間差,讓人疑竇頓生。
實際上也有人認為事情沒那麼簡單,王安石對於自己的復出其實內心糾結,至少並不那麼躍躍欲試,證據則是途經江蘇省邗江縣瓜洲鎮時寫下的那首《泊船瓜洲》:
<blockquote>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blockquote><blockquote>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small>[2]</small></blockquote>
看這意思,他似乎剛剛出發就想著何時回家了。
可惜這同樣不足為憑。詩無達詁。既然劉禹錫的“病樹前頭萬木春”可以解釋為滿朝新貴彈冠相慶,那麼“明月何時照我還”難道不能理解為功成身退衣錦還鄉?況且這首詩是什麼時候寫的也還有爭議,與他的復出沒準毫不相干。
王安石的心思,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不過按照標準行程計算,王安石是在接到任命的第一時間就出發了,也在到達後的第一時間見到了皇帝。因為從二月十二到三月初四,從三月初五到二十七,路上不多不少都剛好二十二天。君臣相見恍如隔世,皇帝的口氣也十分耐人尋味。他說:愛卿離職之後,小人便七嘴八舌,全靠呂惠卿維持。現在清理得差不多了,愛卿可以有所作為。
王安石同樣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只是平靜地說:小人紛紛擾擾,因此不敢安心職守。此番應詔復出,確實希望能夠有所建樹,以此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只不過臣老邁年高身心疲憊,恐怕不能持久,懇請陛下諒察!
宋神宗說:你我君臣不要心存芥蒂就好。<small>[3]</small>
當然應該如此,可惜破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