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中國人如果有了什麼“問題”,也仍然習慣於找“單位上”去“解決”;有了什麼“想法”,也仍然習慣於找“組織上”去“談心”。中國人似乎很少想到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成就某一事業,事實上認真做起來也有諸多困難,當然還是“依靠上面”來得便當。即便失誤,也會有人替你擔待,至少不必擔心被“抓辮子”、“扣帽子”和“穿小鞋”。辮子、帽子和小鞋,都是特殊的“服飾”,過來人無不知道它們的分量。當然,有了成績,也首先歸功於領導和群眾,自己則不過只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結果,是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和各級部門像中國這樣責任重大,任務繁多。不但每個人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都要責無旁貸的管起來管得不好群眾還要“罵娘”,而且一旦為了改革而“斷奶”,還得教會大家如何去“自謀生路”。
依附的物件,甚至還可以是古人、洋人,是某種思想或某一學派。中國人說話寫文章,過去是開口閉口子日詩云,後來是必先引用馬恩列斯,時下則言必稱弗洛伊德或海德格爾等等,只可惜老外並無“關懷”咱們的義務,所以也不見這樣引用有什麼好處。好在咱們這麼說,這麼寫,主要還是一種心理需求。不這麼說這麼寫,別人看了“不順眼”好像衣服沒穿對,自己心裡也“不踏實”好像腳下沒穿鞋。反正靠他人也好,靠組織也好,靠古人也好,靠洋人也好,總得“靠”著什麼:“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大海航行靠舵手”,自己和個人是“靠不住”的。甚至就連上級,有時候也得靠下級。在中國,會做領導的,總是要在群眾中發現和尋找“可靠分子”,以為“依靠物件”,否則便會變成“孤家寡人”,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於是,一旦依靠物件發生問題,便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