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章 兩手準備 (第2/3頁)
噼裡啪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料和口味方面,採用生食的方法。到後來生食豬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保留至今。而將白切雞以僅熟,大腿骨帶微血為準,則於今仍是如此。將粵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講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諸特點,表現具體。
此外,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從北方菜的爆、扒、烤、氽移植而來。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類方法改進之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粵省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將原料調味後,烤至酥爛,推芡打明油上碟,稱為清扒。而粵菜的扒,卻是將原料煲或蒸至膩,然後推闊芡扒上,表現多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鴨、雞絲扒肉脯等。
除了正式菜點,粵省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羊城的早茶,潮州的工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範疇,成為粵省的飲食文化。
粵省的飲食文化與中原各地一脈相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歷史上曾有多個另立王朝的內地人。歷代王朝派來治粵和被貶的官吏等,帶來了北方的飲食文化,其間還有許多官廚高手或將他們的技藝傳給當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設店營生,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直接介紹給嶺南人民,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以後,羊城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結隊而至。當時羊城地區的經濟與內陸各地相比,發展較快。
南宋以後,粵菜的技藝和特點日趨成熟。這同宋朝南遷,眾多御廚和官府廚師雲集於粵,特別集中於羊城有關。唐代開始,羊城成為華夏主要的進出貿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宋、元之後,羊城成為內外貿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業日益興旺,帶動了飲食服務作為一個商業行業發展起來,為粵式飲食特別是粵菜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場所。
明清兩代,是潮州菜、粵點、粵式飲食真正的成熟和發展時期。這時的羊城已經成為一座商業大城市,粵菜、粵點和粵式飲食真正成為了一個體系。鬧市通衡遍佈茶樓、酒店、餐館和小食店,各個食肆爭奇鬥豔,食品之豐,款式之多,世人稱絕,漸漸有“食在羊城”之說。
羊城菜的影響較為廣泛。據一些報刊介紹,米國有華夏餐館的近萬家;大不列顛有4000家;法蘭西、荷蘭各有二千多家;琉球不下數千家。這些地方的華夏餐館,多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