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揮到最大限度,提高到崇高的境界!可是,歷史上有多少脫離後方的遠征是勝利的?不可一世的風雲英傑拿破崙1812年的遠征莫斯科,失敗得多慘?
那麼,在“最高三人團”中,誰能夠統帥這支大軍走向勝利?在周恩來看來,博古是無能為力的,即使是一個小的戰鬥決策,他也是依靠李德。那麼,李德行不行呢?顯然也不行,他雖然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自信心,雖然有街壘戰的實踐經驗,也有伏龍芝軍事學院中得到的軍事理論和知識,但卻缺乏駕馭大兵團作戰的、把握全域性的那種能力。
廣昌戰役,李德內在的眼力就失靈了。他認識事物的程式被四個因素破壞了:一個來自敵方,一個來自國際,一個來自內部,一個來自自己。
將帥五德:“智慧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誰能具備這些德能?誰在歷次戰役中,顯露過過人的才智與膽魄?
周恩來的目光落在了毛澤東身上,他了解他。
資水河邊傳來歡快的歌聲。這是宣傳鼓動隊在教唱:
我們人人心中有一團火,
要把紅旗插遍全中國;
我們的勝利有把握,
殺敵立功莫錯過:
突破了敵人四道封鎖線,
粉碎了國民黨的烏龜殼。
我們真快樂,我們真快樂。
周恩來心頭湧起一陣酸楚。
在紅軍的中高層幹部中,這些歡快的歌聲並沒有引起心靈的振奮,而是血戰後的思考。
這種思考,各自的角度是很不相同的:像周恩來這樣,從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未來的更換統帥上著眼的人並不很多,這樣想的無非是中央隊裡的王稼祥、洛甫、徐特立等人。徐特立跟周恩來一樣,是來自對毛澤東的瞭解,而王稼祥和洛甫,則是來自毛澤東直接對他們的影響。
李德和博古的目光,卻注視著這次嚴重挫折的客觀原因和它可能引起的後果。失敗的直接原因並不難找,那就是後人所說的那頂沉重的轎子。
“兵貴神速”,這是班排連長都懂得的、起碼的軍事常識。西征路上集中了紅軍所有的精英:戰略家、軍事家、謀略家,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李德到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葉劍英,怎麼沒有能夠防患於未然?也許後人會說:那是當時的左傾路線的執行者們拒不聽從正確的意見。
那麼,當時轎子是怎麼抬起來的?是誰讓抬起來的?誰提過不能抬轎子的意見?誰拒絕這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