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左右為難的李祘 (第5/6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距,他們只攻略成功了三個省,還不能算作成功對清帝國造成了致命威脅。
對於這一點,當年三藩之亂是有過先例的。
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的勢力幾乎恢復了半壁山河,但最後還是被帶清推回去了,復國的願望成為了鏡花水月。
所以哪怕蘭芳真的達到了和帶清劃江而治的階段,李祘感覺都不能太樂觀,必須要考慮到吳三桂的例子,必須要小心謹慎的面對這場重要的戰爭。
誰都不敢保證實力強大的帶清就真的能被起自南洋的小國蘭芳推翻,老大帝國的威懾力還是很足的,在整個藩屬體系內,老大帝國都是威嚴滿滿、面子滿滿。
誰敢說蘭芳就能推翻清政府呢?
沒人敢說。
就靠著一句【驅逐韃虜再造中華】,就能解決掉滿清朝廷了?
不行,還是要看拳頭。
拳頭不夠大,嗓門再響也沒有用。
所以面對臣子們和學者們的呼籲和建議,李祘沒有答應,而是謹慎的和一些地位比較高的大臣、如鄭民始、徐命善、沈煥之、金鐘秀等人談論這件事情。
對於這件事情,朝鮮朝廷內部也分作兩派進行討論。
徐命善與鄭民始為代表的“時派”政治勢力比較贊同李祘的看法,即蘭芳雖然在某種意義上象徵了中華正統勢力,但是天下大勢並不單單看名義,更看實際的力量對比。
如果因為中華正統的緣故而忽略了軍事力量的對比,從而惹怒了清帝,很難說不會遭到清帝**事力量的打擊,屆時朝野紛亂、百姓受苦,難道不是他們這些決策者的過錯嗎?
而以金鐘秀、沈煥之為代表的“僻派”政治勢力則堅決反對李祘的想法,堅決反對出兵支援清政府,認為朝鮮是中華正統的藩屬國,是小中華,而不是蠻夷之輩的藩屬國。
之前限於中原沒有英雄的原因,被迫臣服清帝國,這是權宜之計,而不是真心實意的臣服。
所以朝鮮才沒有去發,沒有留那難看到了極點的金錢鼠尾,而是保留了作為中華正統象徵的冠服。
如果出兵幫助清政府去對付蘭芳軍隊,就等於是在幫助蠻夷絞殺正統,親手扼殺了正統恢復中華的可能性,如果先王知道了,又會怎麼看待當今國王呢?
他們堅決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這一時期的朝鮮,“時派”和“僻派”之間產生了相互之間的對立,形成黨爭局面。
但是因為李祘自己比較有手腕,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