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雲陽城在雍州雲陽縣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宮在焉。”此非死雲陽之證。非傳惟雲“李斯遺非藥,使自殺”,不雲非飲藥死。秦策謂秦王乃復使姚賈而誅韓非。非傳亦云:“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明非死以誅。賈誼新書階級雲:“古者大臣在大譴大訶之域者,聞譴訶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其罪耳。其有大罪者,聞令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非之誅死,當用此法,故云伏劍耳。注“譏其本自挾詭情以說秦”。按:世德堂脫“其”字,又“詭情”誤“詭憒”。
或問“哲”。曰:“旁明厥思。”問“行”。曰:“旁通厥德。”〔注〕動靜不能由一塗,由一塗不可以應萬變。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惟旁通乎!〔疏〕“問‘哲’。曰:‘旁明厥思’”者,說文:“旁,溥也。”廣雅釋詁:“旁,大也。”又云:“廣也。”司馬雲:“欲知聖人之道,宜廣其思。”“問‘行’。曰:‘旁通厥德’”者,音義:“問行,下孟切。”司馬雲:“欲行聖人之道,宜廣其德。”注“動靜”至“通乎”。按:世德堂本“靜”作“情”,“能”下有“得”字。聘義:“孚尹旁達。”孔疏雲:“旁者,四面之謂也。”史記五帝紀:“旁羅日、月、星辰。”索隱雲:“旁非一方。”是旁者,不由一塗之義。繫辭雲:“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韓注云:“夫少則得,多則惑。塗雖殊,其歸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論語衛靈公集解雲:“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焦氏循論語補疏雲:“易傳言:‘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何氏倒其文為‘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則失乎聖人之指。莊子引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此何、韓之說也。夫通於一而萬事畢,是執一之謂也,非一以貫之也。孔子以一貫語曾子,曾子即發明之雲:‘忠恕而已矣。’忠恕者何?成己,以成物也。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舜於天下之善無不從之,是真一以貫之,以一心而同萬善,所以大也。一貫則為聖人,執一則為異端。”按:焦說甚精。此注謂動靜不能由一塗,正博取於人之義;應萬變而不失其正,即一以貫之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