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名叫公伯寮的人,在魯國的執政者季孫大夫那裡誹謗子路,出賣孔子。有人憤憤不平,表示他可以讓公伯寮暴屍街頭。孔子卻說:我的主張能夠實現嗎?聽天由命。我的主張不能實現嗎?也聽天由命。
所以,謀殺公伯寮,是沒意義的。
這就叫“道之將行也與(歟)?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也是天命論的一部分。[28]
那麼,這是宿命論嗎?
不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
是使命,就義無反顧。對結果不抱幻想,就更加義無反顧。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麼都做,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任何人,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問題僅僅在於:什麼事情做,什麼事情不做。
這就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選擇能做的,一種是選擇該做的。
選擇能夠做的,就要看結果,看利害。有好處,能成功,則做;沒好處,會失敗,就不做。選擇應該做的,則看過程,看道義。只要是道義所在,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至於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爺的事。這就是孔子的“聽天由命”。
可見,聽天由命並非不努力,更非不負責,只不過不問收穫,只問耕耘;不重結果,只重過程。事實上,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因此,他們也不抱幻想,隨遇而安。
其實真能隨遇而安,也就無所謂命不命了。怕的是“遇而不安”,這才要講天命——命裡有,不拒絕;命裡沒,不在乎。該幹什麼,還幹什麼。該怎麼辦,還怎麼辦。
總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 孔子的天命
<table> <tbody> <tr> <th scope="col">時間</th> <th scope="col">經過</th> </tr> <tr> <td>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td> <td>追封“褒成宣尼公”</td> </tr> <tr> <td>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td> <td>追封“文聖尼父”</td> </tr> <tr> <td>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td> <td>追封“鄒國公”</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