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施睥睨。營外又各為壕,深廣皆五尺。
因此,朽山、錦州兩路援軍,都未能到達大淩河城。九月,遼東巡撫邱禾嘉、總兵吳襄吳三桂之父,祖大壽的姊夫。吳三桂為祖大壽的外甥,合軍七千人赴援,亦為太宗親自領兵擊退。
太宗長圍的目的,不在得地而在得人。一則曰:"明善射xx精兵,盡在此城。"二則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駐,但思山海關以東智勇之士盡在此城,若殺爾等,於我何益?"俱見《清史列傳·祖大壽傳》尤以生致祖大壽為志在必得,所以設圍之初,即再次致書招降,第二通中有這樣的話:
倘得傾心從我,戰爭之事我自任之;運籌決勝,唯望將軍指示。
這不僅是請祖大壽當他的"軍師",直是請祖大壽發號施令。這當然是從《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得來的靈感;而此後之善視祖大壽,則參用曹瞞之於關雲長的故智。當大凌城中"糧盡薪絕,殺人為食,析骸而炊",亦即是到了以人骨作薪煮人肉的地步時,祖大壽終於投降,事在崇禎四年十月。
祖大壽初降,太宗與之行"抱見禮",親以金卮酌酒慰勞,贈以黑狐帽、貂裘,明日用祖大壽策,奇襲錦州,《清史列傳》本傳載其事雲:
命貝勒等率八旗諸將及兵四千人,俱作漢裝;大壽率所屬兵三百五十人,以二更起行,趨錦州,炮聲不絕,為大淩河城中人突圍奔還狀。會大霧,人覿面不相識,軍皆失隊伍,為收兵而還。
如果沒有這場大霧,我很懷疑,一入錦州,此作漢裝的四千清兵,恐將不復再得回遼東。祖大壽始終無降清之心,此非我好做翻案文章,證以此後情況,事實確是如此。
或謂:"然則先降之三千餘人,包括其嗣子澤潤、親子澤洪、養子可法在內,又將如何?"我的答覆是:祖大壽知道太宗不會因他的歸明而殺此三千餘人;果真屠殺,亦符大壽之願,其部下終不為清所用。
《清史列傳》本傳又載:
十一月庚午朔,諭諸貝勒曰:"朕思與其留大壽於我國,不如縱入錦州,令其獻城,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來,亦非我意料不及而誤遣也。彼一身耳,叛亦聽之。若不縱之使往,倘明國朝別令人據守錦州,則事難圖矣。自今縱還大壽一人,而攜其子侄及諸將士以歸,厚加恩養,再圖進取,庶幾有益。&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