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春秋無義戰,古往今來一切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全都在毛澤東的腦幕上展現。哪個朝代不在戰爭中死,哪個朝代不在戰爭中生?在這全軍戰略轉移的中途,最大的危險將至未至,前程何去何從?但是,慘重損失已成定局。
這是一個深沉不祥,神秘難測之夜。在前後左右的炮火轟鳴中,多少戰士(包括敵人——他們也是人,也是中國人,炎黃的子孫)血肉橫飛?在這悲涼之夜,人們也不乏壯懷激烈的感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毛澤東看著圍在他身邊的幹部和士兵。明亮的篝火,把夜襯托得更加幽深漆黑。朦朧悵惘的神秘之感,使他失去了時間地點的現實概念。他處在超越現實的夢幻之中。古代、當代、未來,凝聚在一起,統一於他的心理流程之中。
“什麼時候才能不打仗呢?”
毛澤東不能回答,他只能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人類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就是一部戰爭史嗎?哪個時代沒有戰爭?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神話《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說的就是戰爭;從《國殤》、《戰國策》到《史記》,記載的也是戰爭;在國外更是如此,從古希臘荷馬的兩部偉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到俄國的《伊戈爾遠征記》也都是描寫的戰爭。人們懼怕戰爭,討厭戰爭,反對戰爭,可是,又津津樂道地談論戰爭,甚至歌頌戰爭!
戰爭,無疑是殘酷的,是大災難,但不也是歷史進步的催化劑嗎?不也是民族性格的強化劑嗎?在社會學家們無休止的爭論中,去看功過是非,去透視戰爭這個魔怪受胎分娩的成因。
當流血的悲劇中最激烈的一幕正在歷史前臺上演時,在當事人來說是難熬的;在歷史的觀眾來說,卻是最為壯烈難忘的。那些演出悲劇的人,感受可能是最深的,但卻未必能深刻理解,當局者迷;只有看臺下的觀眾才能進行清醒的思考。萬千思考,也未必能真正理解戰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那麼,政治如果與戰爭結伴同行,人類將如何處之?
歷史不止一次地要求人類的良心,要求以審慎的探索的目光來審視與評判這些災難深重的歲月,以便使這些在苦難中受過折磨和犧牲的人,心靈得到安寧,也使人民牢記心上,從中吸取精神滋養與有益的教訓,避免災難與悲劇的發生。
圍坐在篝火邊的毛澤東和戰士們,如何來理解戰爭,理解革命,是很不相同的,而且每個人的認識,都隨著形勢的變化,心情的波動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