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大類別是:
一、恭代祭祀:中國的傳統講究禮治,一年到頭,祀典不斷。祀典分大祀、中祀、小祀。自明世宗更定後,相沿勿替,只有小幅度的修正。大祀應該皇帝親祀,但以種種緣故,不克躬行,照會典規定,可特命親郡王恭代。此是例行故事,無甚意義可言。但冬至南郊祭天,自雍正以後,格外重視,奉派恭代的皇子,被視為大命有歸的暗示。
二、臨時差遣:遇到某種情況,必須表示重視其事;或形式上應由皇帝親裁時,臨時差遣皇子辦理。如賜祭大臣,常派皇子帶領侍衛前往奠酒,即為一例。派出皇子的身份,常視被賜祭的物件而定,如杜受田靈柩到京,特派恭親王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酒,足以顯示對杜受田的恩禮特隆。
三、分擔政務:康熙以前,原則上不使親貴幹政;皇八子胤禩曾一度奉派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則以胤禩特具事務長才,而內務府大臣只是管皇室的"家務",與參國家機要者不同。
雍正得位,信任怡親王胤祥、莊親王胤祿,則以兄弟鬩牆,非在骨肉中結黨不足以殘骨肉。及至乾隆即位,起初正如雍正之作風,但深知重用親貴,一則有尾大不掉之危,再則有徇庇縱容之害,所以約束王子,不使與聞政事。嘉道亦大致如此;及至咸豐即位,因洪楊勢熾,且恭王確有才具,一度使之掌軍機,由此成例。而親貴執政,弊多於利,已成定論,清朝之亡,未始不由此。
四、寄以專閫:清初親貴從徵,立功大小決定爵位高低,親屬關係的遠近只於領兵多少有關係;兵多將眾而不能克敵致果,只會受罰,不會被獎。因此,派出大將軍寄以專閫,就理論而言是予以一個立功的機會,亦可說是一種考驗。既能透過考驗,又立了功勞,則選此人繼承皇位,為理所當然之事。康熙在奪嫡糾紛以後,絕對禁止皇子結黨爭立,而晚年任皇十四子為大將軍,用意在此。
***
談到皇子成為皇帝,不能不先談"大行皇帝"。皇帝駕崩,在未有尊諡、廟號以前,為別於"今上",概稱"大行皇帝";皇太后、皇后亦然。中國的皇帝,暴崩的很多,或者由"不豫"至"大漸",亦即起病至臨危,往往只有兩三天的工夫。夷考其故,皇帝玉食萬方,營養過剩,加以起居及醫藥上的照料,至少是十分周到,所以諸如肺結核等慢性病極少發生,而高血壓、心臟病則為恆見,這兩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