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道施仁政。貞觀之治備受推崇,原因也就在這裡。
可惜歷史上既有開明皇帝如唐宗宋祖,也有霸道如秦皇漢武和朱元璋。王道是從來就敵不過霸道的,皇權與官治之爭也將貫穿始終,並導致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體制改革。
但更重要的,還是誰成為統治階級。
邦國時代的統治階級是領主,帝國時代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這是最重要的歷史分野。但,究竟哪一種地主階級才最適合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卻經過了漫長的實驗和探索。
首先登上舞臺的是貴族地主階級,時間在秦漢。這絲毫都不奇怪。畢竟,秦漢是第一帝國,剛剛從邦國時代過渡而來,貴族地主正好充當中介。因此西漢初年,便是皇族與功臣集團共掌朝政,勳貴出身的列侯擔任宰相竟成為慣例。
這當然並不符合帝國的本性,於是有劉邦和呂后的兔死狗烹,以及武帝的多次奪權。實際上,漢武帝打破先封侯後拜相的慣例,任命平民出身的公孫弘為丞相,就說明他已經意識到貴族地主不能成為統治階級。遺憾的是,他們防得了功臣,躲不過外戚,掌握政權的還是貴族地主。
不過,漢武帝畢竟獨尊儒術了,讀書做官也逐漸成為風氣和共識,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群體,即士族或士族地主階級。這樣一來,與皇家平分天下的,便由功臣集團和外戚集團變成了名門望族,並終於形成門閥政治。
門閥是一種半官僚半貴族政治,真正的官僚則應該類似於今天的職業經理人。更重要的是,官僚集團不能與皇權相抗衡,因此他們不能出身高貴。也因此,寒門庶族,即庶族地主階級才是合適的,門閥制度則不過承前啟後。
制度變革的背後,是歷史的走向。
現在,貴族地主和士族地主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唐宋元明清將是庶族地主的時代,隋唐則是轉折的緊要關頭。
這就有了兩個方面的制度創新。一方面是帝國官員的選拔制度,即科舉制,目的是確保庶族地主能夠替代士族地主成為統治階級。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組織制度,即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實現皇權政治與官僚政治的和諧與平衡。
如此創新,當然非同小可。
那麼,什麼是三省六部?
這種制度,又為什麼能擺平皇權與官僚?
[1]這一觀點亦請參看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2]嚴格意義上的邦國時代是從西周開始的,之前的夏是部落國家,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周則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