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工作的初始,它都力求完美無缺,從不馬虎了事;只不過它的初衷無法堅持到底,總是半路動搖。不可思議的是這一次次失敗的打擊並沒有摧毀它的根本信念,它總寄希望於新的工作,盼望“這一次”的努力會有根本不同的效果。無窮無盡的自我懷疑的確破壞了它的一部分工作,但決不能改變它對地洞的態度。它有時離開地洞,也只是為了從外部對它進行更冷靜的觀察,以增強信心;不過它從不在外久留,因為只有地洞才是它魂牽夢縈的地方,才是它存在的意義。這早已與它結為一體的理想的樂園,可以隨地打滾和酣睡的仙境,誰能和它比?除了它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地洞又確實是不完美的,致命的缺點處處可見,時常使它羞於審視自己的勞動成果;而徹底的改進又只能在想象中和夢中來進行,接觸到現實,馬上顯出自己體力上和思維方式上的無能。如果它不想放棄,唯一的出路就是苟且。它苟且過來了,這並不是說,它那種追求完美的認真的工作態度有所改變;它改變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具體想法,放棄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具體目標;它的目光投向未來的希望,而未來總是沒有盡頭的。就這樣期望著,期望著,在身後留下一件又一件殘缺的工作,而每一件有缺點的作品上無不體現了對於完美和永恆的嚮往。用殘缺來體現完美,用權宜之計來體現永恆,這是它無意中的創舉。地洞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殘缺的建築,它無法將它建成一個空洞,便只好以現實的材料來苟且。從這個意義上說,活著、挖掘,都是權宜之計。它只能用這權宜之計來向那未知的永恆挺進;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摒棄死亡的,因為死亡是過程的終止,是通向完美之路的努力的放棄。它所關心的,全是生命本身;它對彼岸的事不感興趣,只願在生的掙扎中體驗死亡,而不是被動地實現死亡。
<b>二、曲折的交流</b>
我們也許要問,讓那空洞留在精神的領域裡不是更好嗎?既然無論造出什麼樣的洞都不能滿意,既然總在絕望中鄙棄自己,為什麼還要動手來進行這龐大、複雜而又沒有任何益處的工作呢?雖說挖地洞是為了消除來自內心的恐怖,可是還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去做到這一點啊。在挖洞造洞的行為裡面,一定有種隱秘的興趣,這種興趣就是它力量的源泉,致使它能夠將這又痛苦又誘惑的工作持續下去。從一開始它就告訴我們,它並不是出於害怕才造洞。我們看過它的洞內裝置和它的勞動之後,可以推測出它造洞是為了表達內心的理想,而交流的物件只能是外部世界——它的興趣的物件。所以不管自己是否承認,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