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發生鬥爭,你死我活。戰場遍及現世,又貫穿宇宙,一直蔓延至混沌海。神輝沿途凋落,乃成一跡,萬載方消,是謂‘天之痕’。”
暮扶搖輕聲嘆息:“自此以後,‘節神’不存,‘天神’不再,行走於世間的,乃是‘蒼天神主’。按理說祂應當是‘天神’,畢竟名號還是天,且建立了永恆天國,成就當初宏願。可是祂的很多方略,又都貫徹了‘節神’的意志,比如大治天下神鬼,使鬼神自有其序,相安人間。”
“更有甚者,祂懂得風后的獨門手段,於陣道登峰造極。”
“而且祂從不提及舊事,不以‘節’名,也不以‘天’志……在當時就有許多猜疑,留待後世,只有一句‘說不清’!”
說不清。
歷史就在這三字當中。
多少風雲之事,當時當刻都目接不暇,難以看清。隨著時光過去,更只餘殘翳淡影。真相豈誰一言能證?
所以司馬衡的《史刀鑿海》,才那樣可貴,才推舉其為當世史家第一人,甚至可以說是古今第一。
姜望曾讀陳樸所著《古義今尋》,知道遠古之時,“神”是惡字,幾乎代表一種恐懼、敬畏,隨著時光的變遷,後來才加入了美好的意義,既尊且敬了。
但這本書描述了“神”字之字形、字義的變化,甚至於各國文字裡對“神”的不同體現、不同表達,卻沒有詳述“神”的歷史,只是一筆帶過。今天在暮扶搖這裡,才算補全。
他一直覺得《古義今尋》應是不輸於《史刀鑿海》的皇皇巨著,因為倉頡造字,貫穿人族歷史,每一個留下來的字,都經歷了歲月。但《古義今尋》固然也帶給了陳樸巨大的聲望,但在儒家的地位,卻始終在《史刀鑿海》之下。
現在想來,或許差距就在於這裡。《古義今尋》只描述情狀,不洞穿真相。或是不能,或是不願。但毫無疑問,史刀最鋒利的一面正是真相。“洞穿真相”這四個字,恰是司馬衡跨過歲月的勇氣。
暮扶搖說蒼天神主,只道“說不清”,但從其言語表達來看,祂所傾向的觀點,大約是覺得‘節神’與‘天神’是相互吞噬,互奪其尊,糅成了後來的蒼天神主。
姜望不由得問道:“神話時代已在近古,曳落族在上古時期就已經被抹去。這‘天神’是從何而來?可與曳落族有關?又或者……與人修之天人有關嗎?”
暮扶搖道:“‘天神’是人道大昌後的產物,祂誕生於人族對‘天’的想象,而不來自於‘天’。祂的確於天道有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