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寒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家人迎著李雲海進了堂屋。
他家是標準的農家土磚屋,黑瓦土牆,木門木窗木樓板木屋柱,坑坑窪窪的泥土地面。外牆都裸露著黃黃的土磚,當路的地方用石灰水刷著這個年代的大字標語。
土磚是用泥土反覆踩踏,形成膠泥,然後將膠泥放在磚模裡,製成長一尺,寬和高各半尺的泥磚,經曬乾而成。
李雲海家有半間堂屋,四個房間,外加灶房和茅房,這就是80年代的農村房子的理想戶型。
為什麼說是半間堂屋?
因為還有半間是別人家的,兩家共用一間堂屋。
農村人通常是聚族而居,住宅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建築群,裡面的住戶少則十來戶,多則幾十戶,走進去,就像走進一個迷宮。一間堂屋就是先祖留給家族的公共遺產。
父親李德明,拉著大兒子的手,徑直走到堂屋的神龕前,沉著的說道:“雲海,你能出人頭地,成為國家工人,多虧了祖宗保佑,快磕三個頭。”
李家的神龕很簡陋,是用紅紙寫的,上寫“本宗李氏歷代先祖考妣之靈位”十三個字,有的人家不寫本宗二字,那就是十一個字。也有的人家只寫天地君親師五個字。
李雲海磕了三個頭,和家人進屋。
他開啟包裹,拿出在省城買的酥餅和糖果來,分發給爺爺奶奶和弟弟妹妹,他見村裡的一群孩子圍在家門口,便朝他們招了招手。
小傢伙們立馬跑了進來,都把手伸得長長的。
李雲海給他們每人抓了一把糖。
小朋友們高興的喊:“謝謝雲海哥哥!”
李雲海拿出給家人買的衣服,塞到每個人的手裡。
弟弟妹妹們一看不是過年也有新衣服穿,高興的又蹦又跳。
母親張淑文,看著兒子買了這許多東西回來,不由得又是喜,又是愁,拉著李雲海的手,問道:“雲海,你哪來這麼多的錢,買這許多的東西?”
李雲海把買給母親的衣服遞給她,說道:“媽,我這個月留在省城沒有回來,就是為了掙錢。我學的是無線電,懂電器修理,這門手藝在省城很賺錢。媽,你身上的衣服,打了太多補丁了,換下來吧!我給你買了三套衣服呢!”
張淑文拿著衣服,一邊看一邊說道:“太破費了!你就算賺到了幾個錢,也別這麼亂花啊!你存起來,將來討老婆用。”
李雲海看看家徒四壁的土屋,除了生活必需的灶臺鍋盆,木桌竹椅,碗櫃和臉盆架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