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泠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時期之所以會失敗,有著眾多而複雜的直接或間接的因素,絕非簡單的幾點就能夠囊括。很多東西雖然在清英這個穿越者用後世的眼光看來是行不通的,然而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沒有看到歷史結局的德國高層卻是鮮有人能洞悉這其中的玄奧。軍事巨匠施利芬所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覆滅法國的計劃從宏觀的起因推想到具體的戰略規劃都做了詳盡至極的說明,看似無懈可擊、整整有法,但這卻是一個建立在沙灘上的豪華摩天樓:國際形勢、軍備技術、戰爭格局等等因素都決定了這個計劃在1914年實施起來都只能是彷彿觸手可及、但卻最終只能是冰冷堅硬的水中月鏡中花。決定西守東攻的關鍵xg因素——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同志尚未發力,俄國的衰敗傾頹也沒有在ri俄戰爭中體現出來,整個歐洲對俄國的認識仍舊籠罩在拿破崙東征覆滅的濃重y雲裡,清英著實無法提出他醞釀已久的西守東攻的不敗策略。更何況施利芬乃是德國國內首屈一指的天才戰略家,如果清英跑去否定他傾注畢生心血所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那麼非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在清英和陸軍之間劃出一條不小的傷疤。
在這種情況下,清英只能暫時把從戰略層面上改變第二帝國命運的打算束之高閣,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後再行提出他的想法。而在戰術層面上,一戰時期的德國陸軍已經表現得足夠優秀,機槍、迫擊炮、塹壕鐵絲網體系等武器裝備的小修小補也完全可以在ri俄戰爭以後順理成章的引出。因此清英在現階段所能做的,只能是在為戰爭提供動力的輔助領域上下功夫,經過一番思量之後,他的目標瞄準了糧食和石油。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德國之所以能在大戰前登臨歐洲第一的寶座,和他龐大的人口基數密不可分。截止到1910年,德國總人口已經達到6500萬,遠遠超過了英國的4500萬和法國的3900萬;其龐大的人口基數為這個國家創造了超過不列顛的財富,也為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本可供戰爭的消耗。然而人口卻絕對不是越多越好,因為人只有在填飽了肚子之後才能去做事;歷史上第二帝國之所以會在東線戰勝俄國之後反而從內部崩潰,糧食的匱乏絕對是最主要的誘因!
德國是農業大國不假,其位於中歐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能用超過半數的國土面積來進行耕種,然而基於他們龐大的人口總數,每年所產糧食的富餘量絕對不能算多。而一旦戰事開啟,田間耕作的莊稼漢們都加入了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就會一下子凸現出來。1913年德國燕麥的產量有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