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做會長,大家一起交會費,一起募捐,一起做各種事情。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一個學校的傳統可以讓同學們血濃於水,不管政治上怎麼樣,這是沒辦法分開的。
我和清華的老學長楊振寧先生還曾一起為在加州矽谷的清華北美基金會募捐。當時設了一個晚宴,楊振寧學長演講,我彈琴唱歌。在美國募捐主要就是買桌吃飯,矽谷有很多大公司,各大公司感謝清華培養的畢業生給公司做出了貢獻,所以最後募捐的錢都是由各大公司出的,可見清華在矽谷的強大影響力。這一桌是Google的,那一桌是Cisco的,再一桌是Yahoo……當晚就募集了兩百多萬美元。曾有統計,在矽谷的高科技人才中,第一來源是斯坦福大學,第二來源就是清華大學。當然很多人會說國家培養了你們,然後你們去辛勤建設美國。但是我想說,每一個人都有用腳投票選擇自己生活和工作地方的權利,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第一權利。
民國時期,清華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有超強的國學研究院。當時清華國學研究院的主任是吳宓,國學院教授中有著名的四大導師:王國維大師、陳寅恪大師、趙元任大師、梁啟超大師。新中國成立後大家各自飄零,趙先生去了美國;主任吳宓後來也鬱郁不得志,清華大學的四大導師都是他請來的,他最後被貶到四川一所很小的師範學院去做老師,知識分子在歷史洪流面前確實無力。1949年,清華分成了北京和臺北兩個,之前清華大學一直由美國出資。1949年以後,北京的清華大學由中國政府出資,美國的錢後來就給了臺灣的新竹清華大學。
最初清華建立的時候在全國各省的招生比例是美國人定的,美國人說我最公平,按庚子賠款的分攤比例。當年的庚子賠款哪個省負擔得多,哪個省招生就多,哪個省分攤的少,哪個省就招的少。當時聽起來確實很公平,因為就是用這些錢辦的這所留美預備學堂,所以就按這個比例來招留美預備生。清華後來變成了國立大學,按說招生方式應該有所改變,國有大學是靠全國人民納稅來支援的。
但是每次提出清華招生方案改革都會遭遇阻力。名校招生實際上會對某個年輕人的一生造成重大影響,沒上名校的可能將來就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不管招生方案怎麼定,都會有來自各方面的強大阻力。如果按各省人口比例來定,那人口少的省市就不幹了,比如上海人口比一個省少,但是考生素質高。也不能全部按分數來定,全部按分數就變成了科舉。科舉當年也被迫分成南北榜,因為全部按分數來定,狀元、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