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不凡造詣,這種思想一如滅絕動物的甲殼化石,縱然是再過了千秋萬代,只要有人閒極無聊,去歷史的書堆裡掏坑挖洞,就遲早會把他掏出來。
但卻沒人能夠把蔡蓬頭掏出來,這豈非怪事一樁?
一個沒有以前,也沒有以後的人,我們無法確信他會有著現在。蔡蓬頭,他只不過是王守仁自己,又或是他的門下弟子,把朱熹拜謁白玉蟾的故事,移花接木了過來。
那麼,不管這樁公案是王守仁杜撰的,還是他的門人弟子虛構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很簡單,他們要掩蓋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情。
什麼事情呢?
這個事,說起來就複雜了,王守仁是中國歷史為數不多的、其歷史資料完全呈現正面的人物,他的門人弟子深諳紙筆千年會說話的道理,在修史時已經是嚴防死守,分頭把關,將任何影響到王守仁正面形象的真實資料,通通銷燬了。尤其是涉及王守仁私人情感資訊的資料,你挖地三尺都無法找到。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淨化了的,脫離了現實生活本色的,近乎不食人間煙火的聖徒。如果不是王艮的一封書信洩露了天機,我們壓根兒想不到這廝居然敢娶六個以上的老婆,甚至許多人武斷地認為,王守仁和他的表妹夫妻感情融洽,卻完全忽視了,王守仁留在這世上的骨血,並非是表妹生的,而是另外一個女人生的。
現在,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王守仁或他的門人弟子,希望藉助這個不存在的蔡蓬頭,掩飾什麼事情。
蔡蓬頭是個什麼玩意兒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件事情是:王守仁確曾登上了九華山,也確曾鑽樹林扒地洞地尋找神仙蹤跡。為了證明這一點,王守仁甚至寫了首敘事詩,也就是有詩為證的意思:
路入巖頭別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談已散人何處,古洞荒涼散冷煙。
好好看看這首詩,好好看看,這分明是寫的朱熹拜謁白玉蟾,遭到拒絕之後再度拜訪,卻發現白玉蟾已經人去屋空,“古洞荒涼散冷煙”啊。
但《靖亂錄》上說,這首詩跟朱熹老夫子沒有半點兒關係,它是王守仁寫的自己的經歷遭遇。
什麼遭遇呢?
遊至地藏洞,聞山岩之巔,有一老道,不知姓名,坐臥松毛,不餐火食。
先生欲訪之,乃懸崖扳木而上,直至山巔。老道踡足熟睡,先生坐於其傍,以手撫摩其足。久之,老道方覺,見先生,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