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志讓、吳相湘、郭廷以、胡繩、黎澍、陶菊隱、丁中江、胡繩武、方祖燊、李新、陳旭麓、何澤福、李宗一、李守孔、李雲漢、徐中約、李侃、金衝及、張憲文、張玉法、朱漢國、來新夏、唐寶林、鄭師渠、張海鵬、朱宗震、侯宜傑等人所著或主編之書,[8]以及沈雲龍、王涵、何澤福、饒懷民、劉大年、朱懷遠、袁偉時等人所撰文章,[9]均將袁、趙視為幕後主使。日本學者萱野長知、片倉芳和、松本英紀、菊池秀明、渡辺竜策、樋泉剋夫,以及美國學者歐內斯特·P﹒揚、史扶鄰等人論著,還有劉吉祥(國籍不詳)的英文著作,也都持同樣看法。[10]
唐德剛實質上也認為袁、趙是幕後主使,只不過他又對二人在殺宋心態及背後考量上的差別進行了區別分析,他說:
1913年初春,在宋氏旅行講演鋒頭正健之時,袁即連電召宋來京磋商要政。袁的本意或許就是試“重用之”,不成,再“除之”。可是內閣總理趙秉鈞對這個最大的政敵,就是欲先除之而後快。他或許得了袁的必不得已時就“除之”的默許,迫不及待地便悍然提早“除之”了。殺宋之後,風波鬧大了,袁可能認為趙之悍然殺宋,為的只是保持相位的一己私利,而攪亂袁對整個大局的佈置。趙之殺宋,不是體諒領袖苦心,而是投機取巧,為保持自己總理的位置,不顧主子的困難,而悍然為之,這就不能饒恕了。因此後來趙也就不得好死了。[11]
另外一些研究者則或多或少受到趙秉鈞自我辯解的影響,而又加以個人的判斷,傾向於懷疑或否認袁、趙為幕後主使。如廖大偉認為:“從袁世凱的一貫信仰和當時的身份、地位,從宋教仁對袁世凱構成的威脅程度,從在上海行刺的困難程度,特別是對‘主謀說’原證據的逐條解讀考析,我們認為對袁世凱的傳統指認是缺乏真實依據的,是不符合事實的,袁世凱不是‘刺宋’主謀,沒有主觀故意的痕跡。”[12]他認為刺宋乃應夔丞所為,並上升到共進會刺殺宋教仁的高度來解釋;而洪述祖則充當了鼓動、縱容應桂馨的角色。[13]但奇怪的是,他對於宋案關鍵人物之一趙秉鈞完全缺而不論,實際上留下很大漏洞。張永則認為:“根據具體證據,刺宋是會黨頭目應夔丞主動提出並策劃的,受到洪述祖的推動,袁世凱、趙秉鈞是否知情只能存疑。”[14]侯宜傑最初認為,“暗殺宋教仁的主謀者不是別人,正是堂堂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和國務總理趙秉鈞”,但近來一改前說,認為“研究宋教仁被刺案,要堅持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原則。缺乏確鑿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