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著長篇小說。“戈丹”一詞為印地語的中文音譯,意譯為“獻牛”或“犧牲”。該小說寫於1934—1935年,首次出版於1936年。
《戈丹》描寫主人公何利一直想買一頭奶牛,因為奶牛是當地吉祥,富裕的象徵。何利從牧人薄拉那裡賒到一頭奶牛。何利的弟弟希拉妒忌哥哥一家的歡樂,毒死牛後,遠走高飛。何利怕面子難堪,騙了警察和頭人,還借用高利貸買通他們。何利的兒子與寡婦裘妮婭相好,裘妮婭孕後,戈巴爾將其帶回家。何利夫婦好心收留了裘妮亞,卻因此違反教規。何利又借高利貸來交罰款,以求得不被開除教籍,最後,他不僅欠了許多錢,連耕牛也拉去抵債。何利只得靠幫工過日子。儘管如此,他還不改初衷,為買牛而奮鬥,不久,他因勞累過度而死去。依照印度教的習俗,臨死前要行“戈丹”的儀式,即請婆羅門祭司來“淨化靈魂”,並以一頭牛做為謝禮,於是他生前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二十個安那,也作為牛的代價落入祭司之手。
小說揭示了印度農村階級壓迫和剝削。是一部號召印度勞動人民反對地主、高利貸者的長篇史詩。這本書無論從思想性或藝術性來說,都是普列姆昌德一生創作的高峰。小說以印度北方的農村生活為背景,展示了農村尖銳的階級矛盾,控訴了殖民主義、封建制度和宗教習俗的罪惡,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婪、掠奪的本性和兇殘的嘴臉,指出了廣大農民貧困破產的社會根源,多方面地探討了農民的出路及民族的未來,真實地描繪出印度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面貌,反映了農業自然經濟日趨破產的歷史程序。
《戈丹》問世後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產生了廣泛的世界聲譽。該小說揭露了農村中尖銳的階級矛盾,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普列姆昌德也被稱為“印度的魯迅”。不管是自身的經歷,還是文字風格。普列姆昌德和魯迅都有著相似的地方。或許,這就是曾經東方世界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和悲劇吧。
綜上所述,由於印度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還有許多其他優秀的著作值得一讀。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印度文學的璀璨星河,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無盡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