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郡的前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紳是什麼人啊?”
“對啊,很有名嗎,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
會昌之前的古人對其都十分陌生,不知道李紳是誰。
而之後年代之人卻是很多都認識他,有不少人都是惋惜的嘆了口氣。
劉宇在繼續刷著某乎,在看到這個問題時也是一樂,正巧他剛好知道這段歷史,於是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謝邀,我只能說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認識,卻又只認識一半的人!】
【關於李紳我們最早知道他,恐怕是在小學課本上,他創作的兩首《憫農》至今都能背誦出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好詩!!!”
“言語質樸易懂,卻又表現出了對農民們辛苦勞動的同情。”
“這樣的人若是能夠為官,定然能夠造福一方。”
很多帝王都對李紳所作兩首詩詞十分欣賞。
認為此人若是為官定然是一個好官,而有這個想法的也不止他一人。
某個不知名的小村莊中。
一群村民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後,聚集在村口一起觀看著天幕。
在看到這兩首詩出現後,也引起了村民的討論。
一位大爺率先開口:“老頭子我大字不識幾個,有一天居然也能看懂詩了。”
“是啊,這寫的可真好,我們這些地裡刨食的農戶也能看懂。”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唉,可不就是這樣嗎,若是風調雨順,那這一年還勉強不會餓著。”
“可若是碰上災年,或者某些貪官汙吏,唉。。。。。。。。。”
有婦人想起了自家的經歷,不由嘆息道。
“依老朽看啊,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將來若是當官,必定是個能體諒百姓的好官。”
此時又一位老者站了出來,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他的話語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贊同。
“沒錯,三爺爺說的對,俺也認為。”
“就是這樣的人肯定是個好官。”
而這樣的場景也發生在很多朝代,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們都對李紳充滿好感,認為能夠可憐他們的李紳必定是個好官。
【我們先聊聊李紳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