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氏族和部落為灰,不毛之地為白,那麼,文明之初的世界地圖,除了大片的灰和白,便是大面積的黃。紅與黑很少,僅出現於愛琴海、巴爾幹、喜馬拉雅山麓等個別地區。代表民主制的藍,則幾乎只是一個點,而且一閃即滅。
它的名字,叫雅典。
然而這個被淹沒在黃色之中的小不點,卻在一千多年後死而復生,併成為汪洋大海。就連那些實際上的專制統治也不得不打出民主的旗號。今日之世界,已是一片蔚藍。
至少,看起來是。
那麼,民主是意外,還是必然?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如果說是意外,為什麼後來成為潮流?如果說是必然,為什麼當時獨一無二?
也只能找樣本,做比較,查線索。
樣本就是美國。這個制定了人類第一部成文憲法的國家,這個談出來而不是打出來的國家,是民主、共和、憲政的典型。然而這個由商人、工匠、律師、文盲、探險家、淘金者和流浪漢組成的國家,卻與雅典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的建國,居然都是因為航海、殖民和經商,幾乎一模一樣。
那又如何?
航海讓人體會到自由,殖民讓人懂得了獨立,經商讓人學會了平等。平等就不容專制,獨立就需要互利,自由就必須有法可依。獨立、自由、平等的結果,勢必是民主、共和、憲政,是契約治國和權力制衡。
從雅典到費城,西方文明的秘密昭然若揭,核心價值也一目瞭然。
但,這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嗎?
<h2>
5. 鳥瞰</h2>
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獨立、自由、平等不是共同價值,那麼,民主、共和、憲政就不會成為世界潮流。事實上,世界各民族對此都有追求。比如中國的墨家、道家和佛家,便都講平等,分歧僅在實現平等的方式。儒家雖不講平等,卻講對等,也講獨立和自由,只不過主張相對獨立和相對自由。
這一點,我在第六卷《百家爭鳴》還要細說。
其他民族,也一樣。
於是問題就來了:既然獨立、自由、平等是共同價值,民主、共和、憲政又為什麼會姍姍來遲,就連西方也走了一大圈彎路?
顯然,國家必定還有秘密。
而且,還一定隱藏在分手之前的起點之中。
這就不能再走街串巷,只能回到斯芬克斯攔劫行人的岔路口,還得鳥瞰。結果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