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二次革命”的必然性及意義所在 (第3/19頁)
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案發生當時,袁世凱就已經可以很純熟地使用這一手法了。一方面以強力壓制國民黨批評政府的聲音,另一方面不斷在幕後製造輿論,攻擊國民黨人,或借“國民黨某君”名義,或借北軍中“某軍官”名義,或借“某西報”名義;或代表政界,或代表軍界,或代表商界。於是,袁世凱及其政府就被樹為“民意”代表,而國民黨則被描畫成一群破壞建設、分裂南北,企圖發動“二次革命”的暴民。《民立報》曾專門揭露政府以“險惡手段”,“造作種種蜚語,以惑聽聞而亂是非”,導致“淺識之徒,被其矇蔽,民不安枕,商賈裹足”,“然常人習焉不察,反以政府之倒行逆施為是,以國民黨之力伸公義為非”。其目的就是要將國民黨樹為靶子,“逞其殺伐之野心,以一網打盡民黨”。[200]孫中山後來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時,後悔在宋教仁被刺後人心激奮的情況下沒有立即起兵討袁,使得袁世凱得有機會“收買議員,收買軍隊,收買報館,以推翻輿論”,[201]可謂血的教訓。可見,所謂“民心”“民意”,是不能夠僅僅看輿論宣傳的,尤其不能僅僅看強者一方的宣傳。我們當然不否認,經過辛亥革命之後“民心思安”,但當我們做出“二次革命”違背民意、不得民心這樣的判斷的時候,其中實際潛藏著危險,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當袁世凱為了自身利益,堵死法律解決宋案的路子,在政治上分化國民黨人,在軍事上緊逼國民黨人,在輿論上刻意把國民黨塑造成敵人的時候,也就把國民黨逼到了死角,由於無法找到其他有效的反袁途徑,“二次革命”爆發也就是必然的了。有人批評國民黨“為了一個刑事案件”,“開啟了辛亥革命後用武力解決政爭的先河,而且在國民黨帶領下愈演愈烈,中國政治以此為起點走上歪路”。[202]還有人認為:“革命黨人雖然宣言要追求的是真正的共和制度,但實際上或者說客觀上破壞了這種制度,採取革命的方式、武裝鬥爭的方式取代了和平的方式,違背了人們的意願,破壞了和平建設國家的路徑。”[203]持這樣看法的人顯然忘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二次革命”實際上是一場被迫發起的革命,從主觀上講,國民黨根本沒有破壞民主共和的意圖,恰相反,發動革命的目的,是要反抗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是要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因為袁世凱在民主共和制度下的一些作為,實際上是與這一制度相背離的,任其發展,必成大患。正如李劍農在論及“二次革命”時所說:
當時的人心,一般說是“厭亂”,其實所以厭亂,還是因為“並不知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