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興和袁樹辯論的議題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傳文記載——【昔周公弔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這段記載的背景是周襄王想要讓鄭國不要進攻滑國和衛國,但是鄭國國君鄭文公怨恨周襄王偏袒滑國、衛國,不聽命,出兵擊敗兩國,抓住了兩國國君。
這種明晃晃打臉的事情讓周襄王大怒,決定率領狄人討伐鄭國,然而大臣富辰勸阻周襄王不要這樣做。
這段記載之所以能拿出來討論,主要的異議在於“二叔”到底是哪二叔,當時也是眾說紛紜,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
趙興很快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二叔,當為夏、殷之叔世。”
袁樹表示反對。
“二叔,當為管叔、蔡叔,左傳所言,乃三監之亂也!”
兩人的意見顯然是不同的。
趙興認為二叔是夏、商王室在周朝留下的兩名後裔,而袁樹則認為二叔是周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兩者各執一詞。
趙興不認可袁樹的看法,展開了進攻。
“弔,傷也,周公東征,誅殺叛逆,也誅殺了紂王之子武庚,大傷夏、殷之遺民,幾乎導致夏、殷絕祀,然滅國不絕祀乃立國之道,以周公的賢良,自然不會做這樣的錯事。
因此,周公東征之後,廣封夏、殷之後人,封建其親戚立國,以維護宗周之治,眾人稱頌,人心歸附,遂周公輔政六年,天下大治,這才是周公被稱作賢良的原因!
如果二叔乃管叔、蔡叔,其身為宗周親藩,卻與紂王之子一同謀反叛亂,引發周公東征,那為何富辰還要提及周公在事後還要封建親戚來保衛宗周?而不是削藩?此不為自相矛盾?”
趙興說的頭頭是道,不少人表示認可。
通三統、立二王后的規矩要到南北朝時期才被劉裕打破,在此之前,這個規矩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以周公之賢能,必然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
而且要是二叔為管叔、蔡叔,這就是周朝內亂,經歷過七國之亂的漢人理所當然的認為內亂之後應該順理成章“削藩”才對,怎麼可能還要封建諸國?
但袁樹表示不認可。
“趙君所言的確有理,但一事歸一事,傳文需要聯絡上下一起觀看,根據傳文的前後文可知,襄王為滑國、衛國之事而要討伐鄭國,然鄭國也是宗周親藩,富辰認為襄王討伐鄭國,乃血脈相殘,親者痛仇者快。
於是富辰提出當年周公討伐管叔、蔡叔之亂以後,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