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兄弟作亂就忽視宗親血統,而是封建更多宗親國家來保衛宗周,比如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等等。
這些國家,都是宗周親藩之國,如果如果周公因為三監之亂而大興削藩,為何還會留存下來這麼多宗周親藩之國呢?難道不該大舉削減宗室權柄?可週公有這樣做嗎?並沒有。
若以趙君所言,二叔乃夏、殷之叔世,富辰為何又會提到諸多宗周親藩之國而不提杞國、宋國?富辰之言,分明是勸諫襄王效仿周公,不要為了一時之憤而傷害親藩關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斷不可信!
以當時三監之亂的狀況來推斷,周公如果在三監之亂後大舉削藩,只會讓武王所分封的諸多親藩之國感到恐懼,宗室人人自危,以武王初喪、成王年幼之格局,那才是真的動搖江山!
周公賢能,意識到這一點,遂反其道而行之,旁人都以為周公要為此削藩,周公卻反而更多的封建宗親之國,以此安撫人心,團結周室,遂使周室安穩,天下安定,而後才有東征大勝!這才是富辰勸諫的根本!”
袁樹的言論條理清晰,且聯絡上下文,有理有據,駁的趙興不知道該怎麼說。
對啊,如果二叔是指夏商後裔,為什麼傳文不提夏、商在周的封國——杞國和宋國呢?
聯絡上下文來看,富辰此言的邏輯只有套到袁樹的邏輯上才是對應的,套在趙興的邏輯上,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
思慮良久,趙興實在是無言以對,不想認輸,卻在眾目睽睽之下無法辯駁,若不認輸,只能落得個“死鴨子嘴硬”的下場,為人所不齒。
於是,他只能長嘆一聲,認栽,低頭認輸,退出辯論。
袁樹再次取勝。
求學三月、年僅十歲的袁樹,第一次辯經便戰勝了求學五年、年已二十四的李泉,又駁倒了求學六年、年已二十六的趙興。
一人戰兩人而獲勝,辯論內容還是左氏春秋,這在旁人看來,著實令人驚歎。
這小子,好強的辯力!
辯之力,何止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