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見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容道,“至於諸侯,這幾年興兵動武,輕忽農耕,若有旱情,未必比得關中。”
這些他自然都想過。
旱情,不只是表面上看的,乾旱糧食問題。
民以食為天,此時農業尚且粗獷,頗依賴天時,一旦風雨不順,便易成災,要餓死人。
進而,又將引起數多連鎖反應。
東漢的衰微,豈只因桓靈二帝昏聵,自東漢起,天災連連,水旱相連疫病,民不聊生。
賦稅既難,百姓不堪,落草為寇,豪族藉此要兼併土地,外胡受災更添劫掠中原,興兵動武更加劇財政問題。
“太尉所言不錯,”戲志才捻著鬍鬚尖尖,“既是天災,眾生平等,這些年,太尉廣開耕地,多儲糧草,關中形勢比窮兵黷武的諸侯、居無定所之諸胡要強,我強,彼弱,未必不是戰機。”
這算條新的思路。
眾人不由精神一震,紛紛議論起來。
“咚、咚。”
荀柔叩了叩桌案,嚴聲正色。
“兵戈之事暫擱一邊,今日先商議旱情應對之策。”
戲茂連忙低頭斂了興奮之色。
其實預備旱情,手段也大抵就是那些,建陂塘、深挖井、疏通溝渠、廣種耐旱作物,不過眾人集思廣益,能在細節上準備更加完善。
漢陽耕作的土地不多,本地人多以漁獵畜牧為業,不過既然可能出現旱情,那各行業都會受影響,為穩妥起見,百姓各人家還需趁時節開些土地,各多少種些蕪菁、胡麻、豆類,以備不時。
對百姓,只道天氣回暖,督促農耕,築塘挖井通渠本在冬季,至於旱情,未見之事,當然不能先說,引起民間動盪。
除此外,自然還要加強各邊巡守,鄉里壯丁編列成對,安排班列,只道防備羌胡賊寇。
荀柔讓王允侄王凌整理條例成文,複寫一份準備傳回長安,自己也提筆寫信一封。
雖則文若、公達不至因一條占卜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