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初唐四傑 (第3/5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2。辭賦:就賦的格律體制而言,楊炯的八篇賦均為古賦,藝術成就顯著。其文賦思想內容龐雜,涉及歌功頌德、託物言志、哲理思辨等多個方面。
3。駢文:楊炯的駢文作品中,序文創作最具影響力,現有存世的12篇序文,主要為送別和遊宴題材。他的詩序作品內容生動,骨氣剛健,絕少有空洞無物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融匯自然,措辭典麗,行文自由而合於章法,極具感染力,代表作品有《王勃集序》。
楊炯在初唐詩壇以文字的形式吹響了反對齊梁以來綺靡纖弱文風之理論號角,大力提倡革弊創新。他與初唐四傑中的其他三位詩人一起,將詩歌的主題從狹小的宮廷引到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臺閣引到山川邊塞,大大開拓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對扭轉自齊梁以來以麗縟為美的審美風格和缺乏真摯情韻的創作傾向,開啟清新剛健詩風,以及盛唐詩歌巔峰的到來貢獻卓著。
盧照鄰(約636年~約695年後),字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人,唐朝詩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合稱為“初唐四傑”。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歷:
求學入仕:盧照鄰出身名門,自幼勤奮好學。他十幾歲時,離開幽州赴江都拜文字學家曹憲為師,學習訓詁音義之學以及《三蒼》《爾雅》等。年齡稍大後,又北上洹水,向王義方學習經史。他博學多才,善於寫文章。二十歲時,任職鄧王府典籤、書記,鄧王很器重他,常稱盧照鄰是他的“司馬相如”。鄧王藏書豐富,盧照鄰得以博覽群書,受益匪淺。他曾隨鄧王先後到過壽州、益州、襄州、兗州等地。
仕途坎坷:麟德二年(665年),鄧王去世,盧照鄰改授益州新都縣尉。任職期滿後,他本想回到長安有所作為,但遭遇諸多變故。回到長安後,他先是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家奔喪守孝。之後又身染風疾,為了治病,他先是居住在太白山,服用丹藥,後來又拜藥王孫思邈為師,但病情一直沒有好轉。
悲慘結局:隨著風疾日益加重,盧照鄰家境困頓,他只能乞求名流貴族的資助。後來,他搬到陽翟具茨山下,奮力寫作。最終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盧照鄰與親屬訣別後,投潁水自盡。
2。文學成就:
詩歌風格變化:盧照鄰的詩歌創作以“染疾”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處於順境,作品抒寫遠大情懷,謳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