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博古與洛甫 (第6/9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改換領導是必須的,正確的!”洛甫這麼想,但還不能把這種情緒流露出來。也因為他這麼想,而在反對第三次左傾路線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中共七大選舉時,毛澤東同志有兩次發言(1945年5月24日和6月10日),就特別提到了這一點:
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影響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個同志從第三次“左”傾路線分化出來,就不可能開好遵義會議。
洛甫面對著博古,他期望著大變故——改換領導的時機早些到來,此時,他卻只能沉默。
“洛甫同志,”博古不再親切地稱“思美”了,這種稱呼太富於個人色彩和感情色彩,不夠莊重,“聽說你們中央隊有個‘三人小集團’,對五次反圍剿以來的黨的工作有許多不滿,真的嗎?為什麼不當面說出來?……這樣……很不好吧?……為什麼不在會上……”博古沒法把內心的話全說出來,便不合文法地打住了。在博古看來,洛甫他們是非組織活動。但博古錯了,行為與手段,是由階級立場和路線對錯來定褒貶的,這種活動是為遵義會議立大功。
洛甫似乎也錯了。
二十五年後的廬山會議上,那種背後議論,可就成了彭、黃、張、周“反黨集團”。差別就在於你擁護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
“我們始終認為黨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洛甫說得很真誠,很謹慎,也很策略,“第三國際的路線和指示也都是正確的。”他絕不多說一句話,怕言多有失。
博古感到了片刻的欣慰。既然承認中央的路線是正確的,那就基本上承認他博古也是正確的。某些枝節問題,工作上的疏漏,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就好解決了。
“如果沒有原則上的分歧……”博古又把話打住了,這種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談話,使他難受,兩個同學之間既不想互相隱瞞又不願袒露真情,這種尷尬場面還是早結束為好。他直愣愣地盯住洛甫清秀的臉,尋找不出確切的答案,只見洛甫略微蒼白的嘴唇有些顫抖。他不想繼續談下去了,沉默壓得他喘不上氣來,可是,他又不想結束,似乎想為挽回他們的關係再努一把力。因為他和李德都感到,為了擺脫目前失敗帶來的信任危機,需要鞏固自己內部的陣線,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援。這方面,洛甫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不由得哀嘆了一聲,感覺到自己的面頰微微痙攣,心靈上襲來一陣寒意,用沉重得近似絕望的聲調斷斷續續地說:“……如果沒有原則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