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第1/2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此時的中國政府並沒有考慮過出兵朝鮮的問題,仍是集中精力處理內部事務。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發動了代號為「鐵鉻行動」仁川兩棲登陸戰,直接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後方補給線,並對人民軍形成圍攻之勢。朝鮮戰局形勢急轉直下。人民軍兵敗如山倒,沒幾天又被趕回了三八線以北。
眼看著美軍和南韓軍隊要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推進,9月30日,金日成向斯大林發出了求援信,希望蘇聯能夠「直接軍事援助」,即不僅僅是提供武器,希望蘇聯人直接參戰。但斯大林變相拒絕了。
斯大林緊接著致電中國政府,假惺惺地說「我正在遠離莫斯科的地方休假,對朝鮮局勢不甚瞭解(事實上應該是非常瞭解)。但是從今天莫斯科給我的報告中,我得知朝鮮同志陷入了困境。希望中國同志能提供援軍,哪怕五、六個師也好」,並特意隱瞞了金日成向蘇聯請求直接軍事支援的訊息。
真是個老狐狸!
接到斯大林的電報後,讓中共中央措手不及,也在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絕大部分人都傾向於不參戰。
理由很簡單:
第一剛建國百廢待興,應儘快恢復經濟為首位任務。
第二是打不過,裝備和美軍差的不是一個檔次,空軍和海軍基本上等於沒有,這個仗怎麼打?
實際上也是陷入了兩難境地。
作為一個和斯大林齊名的戰略大師,毛主席把斯大林的算計看得清清楚楚。他能不明白中國現實的的情況嗎?但是他知道,如果不參戰,損失的遠遠不是這些能看到的東西。
於是,他斬釘截鐵地說出了那句「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的名言。
為什麼不參戰損害極大?
第一,北朝鮮若戰敗,新中國就沒有了緩衝區,中國東北邊境將直接面對美軍的威脅,徹底處在美國的包圍之下,中國將永無寧日,根本沒有穩定的環境去專心發展經濟。
第二,新的中蘇同盟剛剛建立,依靠蘇聯援助而進行的經濟建設工作尚未展開。取得蘇聯信任,維護中蘇關係,這在當時無比重要。新中國需要蘇聯的重要性遠遠高於蘇聯需要中國。
1950年10月5日,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儘管爭論依然激烈,但在彭德懷的支援下,還是做出了10月15日由彭德懷率軍入朝作戰的決定。
這對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個無比艱難的選擇。對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1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