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整個國際國內的態勢,整個蘇區面臨的局面都在他腦中展現出來,像一幅清晰的地形圖。他可以縱覽整個的輪廓,也可以觸控到具體的景物:城鎮、鄉村、道路、河流、山峰和森林。可以看到紅、白兩軍浴血搏殺的戰場。紅四方面軍未能粉碎三十萬敵人的第四次圍剿,向外線轉移,以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這是不是一種解脫困境的有效之法呢?利弊權衡下來,是利多還是弊多?
中央蘇區面臨著五十萬敵軍的壓力,面臨著敵人新的戰略戰術。過去一、二、三、四次反圍剿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敵情變化之後是不是還行之有效?第一次成功的經驗,第二次未必成功!敵變我變,這是軍事辯證法。劉邦百敗一勝而得天下,項羽百勝一敗而失天下。哪有百勝而無一敗、百敗而無一勝之理呢?
那麼,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需要做哪些準備呢?會受到哪些指責呢?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當他向博古、李德提出這個設想之後,他們認為:在萬不得已時,這不失為擺脫敵人堡壘封鎖的一個辦法。
5月,周恩來出席在瑞金的中央書記處會議,研究敵人日益迫近中央蘇區腹地,從事內線作戰已十分困難的形勢,決定撤離蘇區作大的戰略轉移,並將這一決定請示共產國際批准。
想到這些,周恩來當然也感到委屈不平:提前將近半年就做了準備,“無計劃,無準備,倉促逃跑”的依據何來?
6月25日,共產國際來電指出:
動員新的武裝力量,這在蘇區並未枯竭,紅軍各部隊的抵抗及後方環境等,亦未足使我們驚慌失措,甚至說到對蘇區主力紅軍退出的事情,這唯一的只是為了儲存活力的力量,以免遭受敵人可能的打擊。
這個指示,在當時來看是靈活的,提出了兩種可能,並沒有把話說死。敵人的力量固然強大,然而由此而張惶失措是不可取的,應該堅定信心,如果確實難以堅持,戰略轉移也並不是一件壞事。
當時的決策層認為應該爭取前者,準備後者,於是採取了第一個戰略行動。
7月初,實施戰略轉移的第一步: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中革軍委釋出《關於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作戰任務的訓令》。指示七軍團到福建、浙江發展游擊戰爭,創造游擊區域,一直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諸地界建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以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分到後方去。
7月7日,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由中央代表曾洪易,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