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率領,經福建向閩、浙、皖、贛邊境開進。
(因時機已晚、攻福州失策,暴露出兵力單薄——只有六七千人,沒有實現調動敵人的任務,反而削弱了自己,發揮了敵人據有全國兵源的優勢,分兵讓敵人各個擊破。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前,毛澤東曾向粟裕提出類似的外線作戰的設想。把敵主力從華中引向江南。粟裕原是七軍團參謀長,念及此次教訓,便建議殲敵主力於江北。)
7月上旬,國民黨經過調整部署後,集中三十一個師的兵力,從六個方向向中央蘇區發動全面進攻。博古、李德為了阻止各個方向上的敵軍,以掩護戰略轉移的準備,只能採取暫時的“六路分兵、全線抵禦”的作戰方針。周在前線指揮各路紅軍節節抵禦,同敵人打陣地戰。這種錯誤的做法,當時認為是出於不得已。
如果囿於歷史傳統定論,試想當時應該怎麼辦?全線撤走,把中區丟給敵人,是不是成了真正的倉促逃跑?結果又將如何?
也許會有更好的辦法,可是在當時,由於各種侷限,“最高三人團”想不出來。
8月7日,為給中央紅軍主力探索戰略轉移與二軍團會合的路線,紅六軍團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在任弼時、蕭克等率領下自湘贛蘇區突圍西征。
周恩來8月18日為《紅星》第六十期撰寫《新形勢與新的勝利》的社論。提出“我們要更堅決地挺進到敵人後方去”開展遊擊運動,創造新的蘇區、創造新的紅軍,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調動敵人求得整個戰略部署的變更,以在運動中消滅白軍。
這種大轉移的訊號已經十分明顯了——已經到了近乎洩密的程度了,可見指責“倉促出走”是多麼不公。
8月31日,國民黨軍佔領了廣昌的驛前,至此,中央蘇區的東線和北線完全被突破,西線、南線的戰局,則更為困難……
9月,準備戰略轉移,前往湘鄂西,與紅二軍團以及先期出發的紅六軍團會合。
博古在擬定留在蘇區堅持鬥爭的幹部名單時,軍事方面的幹部徵求了周恩來的意見,其他方面未曾與聞。
為進行轉移的各項準備,朱德、周恩來、王稼祥、項英等連續以中革軍委名義發出《為擴大紅軍的緊急動員令》等等。
9月間,周恩來和朱德曾主持與陳濟棠的停戰談判。10月5日,派潘漢年、何長工為代表去尋烏同陳的代表楊幼敏、黃質文、黃旭初談判。達成五項決議:可以互借道路,為紅軍長征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做了準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