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七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後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展覽的存在是為作品的產生製造了可能,即作品和展覽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遠遠複雜與僅僅把現存的作品擺放在一個展覽中,構成展覽的內容,成為展覽主題的註釋和或者圖解。一些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展覽的催生和支援,藝術家得到展覽的邀請,為一個特定的主題、語境和空間構想和製作一件新的作品,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作品,特別是裝置作品,本來是沒有存在的機會的,當得到了展覽的支援,它們才得意誕生。
無論是邀請或者是委託藝術家製作新作品,亦或是選擇藝術家已有的創作,還是請藝術家複製以前做過的的作品。這些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策展人和藝術家溝通,關注彼此思考和工作的交流,既要充分地表述策展人的想法,也必須要充分地尊重藝術家的思考。
藝術家和策展人之間的關係以專案為單位,藝術家與諸如此類等有時效性的展覽機制之間形成了一種定製的合約關係,形成了供應商和客戶的權利關係。這種傾向使藝術生產和思考陷入了一種僵化,也使藝術自治和藝術家思考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次的這個國際性的專案也有部分本地的藝術家參展,因此策展人就必須要協調好本土性與國際性的關係。對於國際性的展覽而言,本土性和國際性都不應該過度簡單地被討論、看待和處理。
就以這次的展覽為例,雖然其與本市的歷史、本地的語境和周邊社群的關係密切,但在整個策劃的過程中,策展人沒有必須要把這一點呈現或者拿出來討論。完全可以把這次的展覽視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在一個地方與來自全球各地的策展人、藝術家以及觀眾交流的機會。
畢竟,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和亞洲的藝術家之間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機會還是非常少的。
同樣是策展,策劃國際性的展覽和策劃國內的展覽也是不盡相同。策展人的思考維度不應該僅僅來自其國際,就像簡嵐作為一箇中國的策展人,但是她並不能代表中國。策展人應該在展覽裡展示的是他(她)所要討論的問題,以及本身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
過去30多年間幾乎每個中國藝術行業人士都同時受益又受制於中國這個特殊的身份和語境。中國經濟和政治的快速發展剛好吻合從上世紀印年代末歐洲開始對其他國家的關注,僅僅“中國”的身份就足以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標籤,許多藝術家和策展人得到在歐美髮達國家呈現中國專題的機會,這使得藝術實踐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