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萬物之始與之母 (第1/3頁)
一直如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好了,我已經簡單說明了恆道與非恆道的區別了,相信大家都對兩者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我們再來看老聃說的下一句話。”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天地萬物尚未出現以前,無形無名,此即是萬物之始。天地萬物出現以後,有形有名,此即是萬物之母。”
“萬物之始,即是恆道。萬物之母,即是非恆道。”
“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形與名。沒有形與名,即是萬物之始。有了形與名,即是萬物之母。”
“那麼問題又來了,形與名是怎麼出來的呢?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究竟是什麼?”
“我方才也已經說了,萬物之始是恆道,萬物之母是非恆道。而恆道是實相,非恆道是假象。恆道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死不生,永恆不變。非恆道是心識投射出來的假象,有生有死,變化無常。”
“因此,一切形與名皆是透過心識出來的。有了心識才有形與名,若沒有心識,便沒有形與名。”
“有了心識的心叫做有識心,沒有心識的心叫做無識心。有識心是妄心,即萬物之母。無識心是真心,即萬物之始。”
“如今,我們一直都是在使用有識心,卻不懂得使用無識心。有識心只會營造出生滅無常的假象,讓人深陷於其中不可自拔。無識心一直處在當下,它不會營造出假象,不會讓人感到痛苦,只會讓人感到平安、自由、喜悅。”
“有識心又稱為識神,無識心又稱為元神。我們修道修的就是元神,也就是將有識心轉化為無識心,將識神轉化為元神。”
“心上有相即為想。“想”字由一個“心”字和一個“相”字組成,意思是說,只要我們心中還有相,那就等於活在了“想”中。”
“一切形與名皆出自有識心,有識心就是編織出“想”之牢籠的罪魁禍首。”
“我們唯有超越一切形與名,不再把形與名當真,才能從“想”的牢籠中掙脫出來。”
““想”中的天地其實就是一個牢籠,正因為有這個牢籠在,我們才會感受到恐懼、束縛、痛苦。”
“處在“想”中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我們只有把“想”中的一切當真才會受苦,若不當真,我們根本就不會受苦。”
“這就好比我們做夢,夢到自己被一隻老虎追著跑,內心感到十分的恐懼。若我們突然意識到這只是一場夢,夢中的自己以及老虎都是假的,我們便不可能再感到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