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心會的形象代言人 (第2/5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觸犯下場會很慘,但是袁樹也絕不允許自己的學說思想被這種酸腐的氣息浸染。
所以,他之所謂註解《孟子》,更多的是想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由自己來解釋《孟子》,爭取把其他人的註解都給打敗,讓自己的魔改版《孟子》大行於世。
他要把荀子的思想也給拉進來,“曲解”孟子的思想,使之轉變為先王、今王並尊,使之具有靈活的變通底線。
主要的方法就是發揮董仲舒精神,主打一個有就有,沒有也要有,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反正你已經死了,你說了什麼,還不是我說了算?
董仲舒可以,我也可以!
所以在《孟子》篇章中,袁樹針對孟子那一大套仁義禮智信的說法,就開始瘋狂魔改。
該說不說,想要魔改這些內容,還真的挺容易的。
主要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漢字的文法和用意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字都不是原本的意思,很多詞也脫離了本意。
就拿孟子裡最廣為人知的也是最為人稱讚的那一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來說。
“民”這個字,在古代各個時期都有很多不同的意思。
在商代甲骨文之中,民與臣兩個字都是眼目的象形文,臣是豎目,民是橫目而帶刺。
古人以眼睛為人體的極重要的表象,經常用一隻眼睛代表全頭部甚至全身,豎目表示俯首聽命,橫目則是抗命。
所以臣是現代意義上的順民,民是現代意義上的反抗者、不聽命者。
橫目而帶刺,就是刺瞎一隻眼睛的意思,最初指代戰場上俘獲的奴隸或者是不聽話的人,刺瞎他們的一隻眼睛以便於控制,防止反抗。
等後來民專指人之後,才又有了“盲”這個字指代盲人。
所以民曾經可以指代不聽命者或者是奴隸。
又有上古之時“人民”同意,人就是民,民就是人,都是對自我的稱呼,類似於那時“朕”也是一般的自我稱呼。
所以又有學說認為屈原那句著名的“哀民生之多艱”並不是感嘆老百姓生活艱難,而是“哀人生之多艱”,對他自己的一輩子感到哀嘆,覺得他自己的一輩子艱難困苦太多。
聯絡到作為楚國貴族的屈原後來自殺的行徑,這一說法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民還有指代有產業的人的意思,所謂“恆產者有恆心,無產者無恆心”,有恆產者才方便統治者徵收賦稅、登記服役,所以民又可以代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