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心會的形象代言人 (第3/5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產業的人,平民就成為所有有產業而沒有官職的人。
那麼沒有產業的人呢?
大抵就是“流、氓”了。
所以這個“民為貴”,到底是說老百姓最珍貴,還是有產業的人最珍貴,所指物件到底是一大群人還是特定的一小群人,倒也不是那麼好判斷的。
不過這都沒關係,不妨礙袁樹對此進行“曲解”。
註解的時候,袁樹特地對這一句進行註解——
【民,人也,乃一國之全體國人。
社,土地之神靈,稷,稻穀之神靈,社稷合一,即為國土與糧食。
君,一國之君也。
蓋孟子以國人為重,國土次之,國君最輕,何也?無人、土,安得有國?無國,安有君?如是也。】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袁樹也對其進行了魔改。
比如【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這裡的書指的是《尚書》,武成是尚書中的《武成》篇章。
講的是武王伐紂的戰爭中,因為助戰的人多,所以死的人也很多,死掉的人流出來的血太多,以至於舂米的木槌都漂了起來。
而孟子表示自己不相信這些,認為以武王這樣仁義的人去討伐紂王這樣不仁義的人,怎麼至於死那麼多人呢?
以正義伐不義,不應該是敵軍倒戈、我軍大獲全勝嗎?
意思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從單純的歷史角度來說,武王伐紂就是一場突擊戰,對於當時的軍隊、人民來說,字都不認識,啥都不瞭解,根本無所謂仁或者不仁,無非是誰的戰術用得好,誰的激勵給得多,誰的撫卹工作做得好。
所以牧野之戰死人多是可以理解的。
孟子所說的則是典型的酸腐之言,唯心到了極點。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所表達的另一種精神是值得認可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
把書從《尚書》改為代指全部書籍,從而表達出一種不盲從、有自我意志的意思,那就很美妙了。
書裡的東西不能全部相信,儒家經典也不能全部相信,你看,儒家著名門徒孟子都這樣說了,你們又怎麼能完全相信儒家經典呢?
給我學會懷疑啊混蛋!
所以袁樹就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魔改註解。
【書,尚書也,武成,尚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