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印度古代帝王之阿育王 (第4/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還重新取出當年的佛祖舍利,裝入個寶函,傳說為此在很多地方重新建造了個寶塔來安放佛祖舍利。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編撰了《論事》。這些記載,就是佛教最早的經典。
阿育王還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蹟,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導,使大眾都能看到佛的教誨。這些文物至今還在那裡屹立不倒,成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無比瑰寶。
同時,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而當時世界各地的人,聽說了印度阿育王的事蹟,都不遠千里而來。有的來學佛教的道理,有的來做生意,他們從印度運回棉花、香料、鑽石等。希臘人還把喜雕刻和用石塊建造房屋的方式帶進了印度。阿育王的時代,可以算是印度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佛教經過阿育王的大力倡導,終於從一個信徒人數較多的民間組織發展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後才被婆羅門教取代)。除了南亞次大陸之外,東亞、東南亞、中亞都曾經是佛教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自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之後,便落地生根、蓬勃發展,至今仍是中國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國、緬甸,佛教至今仍佔有壓倒性地位。因此,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5、後世影響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著“護法明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日漸衰敗,只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是,由於阿育王對佛教的支援,使他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阿育王死後不到五十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復。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援,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基時,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喬達摩·悉達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