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印度古代帝王之阿育王 (第3/5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幡然悔悟,並且積極的愛護人民,保護生命,護持佛教,所以他被人們尊為——護法明王。
3、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治國方針是基本遵從於佛教的精神,即透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儘管阿育王對羯陵伽國的征戰的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但是沒有廢黜死刑。
他雖然是佛教徒,但是對其它宗教也很寬容,允許它們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及其傳統文化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慣例。
他下令關閉“阿育王地獄”,放棄狩獵,嚴禁捕殺任何動物。開始食素,還採用了各種人道的政治方針,如建立政治保護區、廢除許多粗暴的法律等。他命令官員,無論在何處,都要將人民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
他發起了一系列建設活動,建立了佛教寺院和道德學校,為貧困人民提供救濟和福利,同時也使這些地區成為知識和智力的中心。他建立了專門的醫療設施,為帝國的平民百姓提供醫療照顧,這些設施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非常先進和創新的。
其中阿育王的一項重要決策是引入了公共服務機構。他的政府實行了許多公共服務專案,以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這些服務專案包括建築和修復道路、橋樑和水利設施,改善供水系統和灌溉設施,以及向人們提供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
4、傳播佛教
當時,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歷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佈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佈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著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阿育王在結束戰爭之後,開始專注於禮佛,他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編撰,完善和整理了許多佛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
阿育王宣佈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阿育王所倡導的正法,包括的內容主要有: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順父母和對待親戚朋友。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要對其他宗教寬容,和平共處。這些“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