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的橘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畝,其餘的土地還在中農、富農和一些地主手中。在中農、富農和地主手中的土地供養了十餘萬的百姓。太平軍將八十萬畝土地按好壞搭配分給沒有土地的十一萬百姓,人均分到的土地面積達到了七畝左右。按照歷史經驗,這個時候的耕作水平。養活一個人至少需要四畝土地,少於這個數字,農民就會生活得很艱難,更不要說繳納糧賦了。就是災害一來,年成不好,吃飽飯都成問題。人均七畝土地的分配,也僅僅稍稍高於四畝這個生存基本線而已,而且鎮江附近的土地也並非全都是產糧地,還有一成左右的耕地是桑林或是其他農作物的田地。好在鎮江商貿繁榮,有近三萬人在鎮江城內做工或是跑生意,沒有從事農業,因此人均分到的土地大有緩解,好的一些地方人均分到了十畝地。但江北的流民還在源源不斷的南逃而來,造成了當地的土地越來越不夠分了。無錫、金壇等地人口更多,無錫乃是大城,僅無錫城人口就達四十餘萬。人人都說江南富庶,但富是富了,人口也多啊。
王闓運在治理無錫時,曾經向蕭雲貴上書,蕭雲貴和左宗棠、王闓運討論之後,在無錫推出了幾項舉措,以做試點。一是鼓勵百姓們開墾荒地,開墾出來的荒地可以分給農民耕種,太平軍減免一年的賦稅,並提供農具、谷種、耕牛等,隨後按田出產的十分之一納糧。但這項舉措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時值清末,經歷了幾個朝代的開發,能開墾的耕地差不多都開墾完了。後世歷史學家和農業學家研究後發現,清朝的耕地面積和現代耕地面積是相差不大的,甚至有些地方的耕地面積要比後世還多,因為後世經濟發展,很多地方退耕還林、耕地徵用等等,所以導致耕地面積比清朝時期的還少。反正一句話,能開墾的土地不多了。
其二就是由聖庫出資,收購中農、富農和地主手上的土地,收購之後變為國有土地,再以較低的田賦分給農民們耕種。同時王闓運告知地主和富農們,一旦發現他們手中耕地荒蕪,太平軍將無償沒收這些土地。這項政策倒是較為平和,地主、富農們都能接受,加上很多佃農都去耕種分到的土地,還有一些佃農跑到太平軍開辦的作坊去做事,導致地主、富農們手上工作的佃農人數減少,他們不得不出售一些顧不及耕種的土地給太平軍,一旦土地無人耕種,荒蕪之後,太平軍是會毫不留情的沒收土地,因此還不如賣掉這些土地。
其三就是在無錫、鎮江發展航運、礦產、紡織等等手工作坊,招收無地的農民為工人,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生計問題,同時讓地主、富農們手下的佃農減少,逼迫他們出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