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邊城驛位於青海湖西三百里,離東面的涼州四百里,玉門關在其正北,地處高原山區內。
驛站建於大唐開國之時,初時只得一座堡壘,設於當時尚未被吐蕃吞併的吐谷渾與大唐邊境交界的位置,作為前線的監察和補給站,長期駐軍。
高宗之時,高原戰亂頻繁,吐蕃奉行擴張的國策,矛頭直指吐谷渾。吐谷渾因是大唐和吐蕃兩大國間的緩衝地,對唐至關重要,遂擴充驛堡,正式命名為邊城驛,又於北面和南面的山區,築起貫通南北的官道,遂成交通要津,北接高原下的玉門關和陽關,南通吐蕃和青海湖,連繫往中土的道路。
後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大唐失去防範吐蕃的屏障,雙方直接衝突,至大非川之戰,唐軍慘敗,自此吐谷渾之地皆沒於吐蕃。
邊城驛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唐軍放棄,此時吐谷渾王慕容諾易缽率殘部投唐、被唐安置往靈州,可是吐谷渾王旗下最出色的大將白也居爾,誓死不退,佔邊城驛頑抗吐蕃軍,欽陵多次派人進攻,均攻不下邊城驛,只好暫時住手。接著吐蕃與大唐在多處交鋒,令欽陵無暇理會邊城驛,白也居爾亦無力反撲,就那麼長期佔著邊城驛,並在驛堡的東、南面開墾農田,築起房舍,以農獵為生計。
到吐蕃為黑齒常之所敗,吐蕃更無力收復邊城驛,唐軍也乏力兼顧,此時白也居爾及其將領,紛紛因年老過世,餘下來的後人,無復先父輩的復國之志,大部分離開找尋新生活,留下來的變成土生土長的邊城驛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邊城驛成為吐蕃和大唐均管不著的奇異處所,就像當年的邊荒集。
邊城驛無為而治,沒有清楚的話事人,不過,驛內唯一也是規模最大的食肆,開設於驛堡內,由“本土人”控制經營,掌握著邊城驛的命脈。
食肆沒有名字,人們戲稱之為“大飯堂”,位於邊城驛中央,西門大街和南門大街交會的位置,四周有護河,開西、南兩門,降下吊門,立成橋路。如拉起吊橋,便是門關,有堅強的防禦力。
大飯堂是無可替代的,因住在驛外山區的獵民和農民,與辦大飯堂的人屬同一族,他們只信任族人,只將東西賣給他們。
故此,路過的旅人,雖付上比外面貴上三、四倍的價錢,換取食物和補給,不但沒有怨言,還對他們維護有加,兼且本土住民習武成風,不乏武功高強之輩,又是地頭蟲,可一呼百應,成為了穩定邊城驛的地方勢力。入鄉隨俗,抵此者均懂守規矩。表面看似沒有王法的地方,卻是人人自律,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