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quo;不共”;開懷痛飲表示不客氣,同時也表示很親熱親就是“有血緣”,熱就是“剛煮熟”。又如,吃得很響表示沒教養,但為了表示主人的飯菜好,或表示自己是回家而非做客,又必須“吃得香”。吃得香才吃得開,吃得開才好開口。當然,為了營造氣氛,主人也要懂得待客之道並有所動作,比如敬菜、敬酒。敬酒的學問主要有三條:一是要注意先後次序,即尊者先,卑者次;二是在碰杯時,自己的杯子要低一點,以示謙虛;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乾為敬”。這無非是表示:兄弟我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不怕“胃出血”的了,您老人家則可隨意。這種敬酒如發生在同輩之間,則被敬者也往往只好硬著頭皮幹下去。另外,還有一種更親密的方式,就是喝“交杯酒”,或用同一酒杯喝酒,或把雙方的酒相互混入,則更加是不分彼此,“吃一個孃的奶”了。飯桌上不分彼此,生活中就會同甘共苦。它也意味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和同心同德。總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人際之間。
餐具也有講究,而餐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則是筷子。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正像兩人面對一隻飯桶的那個“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義。所以用筷子給客人夾菜,幾乎是宴會上不可或缺的禮儀。它表示客氣,也表示和氣,同時也未嘗沒有把對方緊緊夾住,以防脫落的意思在內。其實,中國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正如中國人最早也是實行分餐制的。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骨質餐叉,和現在西餐所用之叉在外形上就幾無差別。但,筷子終於取代了刀叉,共食也終於取代了分餐。有人說,這是因為發明了桌子。有了桌子,就可以圍在一起吃飯,不用像先前那樣,每人面前放一張幾,各吃各的了。既然大家都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用筷子當然要比用刀叉便當得多。
問題是,發明了桌子,為什麼就一定要圍在一起吃飯呢?即便圍在一起,也可以像西方人那樣各吃各的呀!說白了,還是中國人愛共食。那張便於圍在一起吃飯的桌子,說不定原本就是為了共食而發明的。中國人喜歡過群體生活,喜歡扎堆兒抱團兒,喜歡和親人朋友團聚,當然也喜歡圍在一起吃飯。圍在一起,又是共食,當然要用筷子。用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