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子,無論自己進食,還是給客人夾菜,都很方便,而且既穩重,又文雅,還極富人情味。不像西方人進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擊,還冷冰冰的,也不能給別人夾菜,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在中國人看來,沒有人情味的飯食是決不會好吃的,而沒有人情味的進餐方式則是一點意思也沒有的。
顯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飲食的味道,絕不僅僅只是食物的味道,還必須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種“人情味”。中國的菜餚,便體現了這種團結、和合、交融的群體意識和文化精神。中國菜,無論煎、炒、蒸、煮、燒、烤、炸、拌,幾乎都無不是將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鍋上桌,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肉是肉、魚是魚、鹽是鹽、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獨立,分得一清二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牆”、“霸王別姬”之類,更是多種主料的和合,味道早已不分彼此。而且,按照中國的烹調學、營養學和食療學的說法,這種“和合”,有利於陰陽協調,是一種極科學的做法。
當然,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極了”,人情味又很濃,而最能體現這雙重目的的,大概就是火鍋了。
<strong>火鍋的文化意義</strong>
火鍋簡直渾身上下都是中國文化。
火鍋熱,表示“親熱”;火鍋圓,表示“團圓”;火鍋用湯水處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剛”;火鍋不拒葷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調味不拒東西,山珍、海味、河鮮、時菜、豆腐、粉條,來者不拒,一律均可人鍋,表示“兼濟天下”;火鍋葷素雜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滲透,又體現了一種“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鍋能最為形象直觀地體現“在同一口鍋裡吃飯”這樣一層深刻的意義,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共食”。更何況,這種“共食”又決不帶任何強制性,每個人都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愛的主料燙而食之,正可謂“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那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所以,北至東北,南到廣州,西入川滇,東達江浙,幾乎無不愛吃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