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如此類的點睛之筆時有所見。比如他們說:忠厚人乖覺,極乖覺處正是極忠厚處;老實人使心,極使心處正是極老實處。又比如:英雄所自負者,義耳;奸雄所自負者,智耳。這就不但有人生哲理,還有價值取向。
可惜這些精彩都建立於一個前提上:三國是一部忠義與奸邪的鬥爭史。為了戰勝奸邪,忠義只好以惡抗惡。這種對抗,說得好聽叫鬥智鬥勇,說得難聽就叫勾心鬥角。
勾心鬥角貫穿了《三國演義》的始終,尤其是在赤壁之戰的前後。原本都是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諸葛亮,也都變成了心懷鬼胎的卑鄙小人,一個“妒忌陰險”,另一個“奸刁險詐”,全無惺惺相惜、光明磊落可言。[2]
然而大家都說好看。
這可真是“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所謂“三國熱”表現出的國民心態,甚至大中華文化圈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理,不可疑嗎?[3]
實際上,《三國演義》歷久不衰,吸引人們百看不厭的只有八個字:心機,算計,權術,謀略。它們可以用於戰場、官場、商場甚至情場,誰不想要?
打出“重讀經典”的旗號,不必吧?
就連作者和不少讀者以為是“正能量”的忠義,也很可疑。什麼是忠?臣忠於君,子忠於父,妻忠於夫。但,君要忠於臣嗎?父要忠於子嗎?夫要忠於妻嗎?不用。請大家想想,這難道不是“不平等關係”?
義也大成問題。道義,正義,仁義,情義,信義,哪個才是真義或大義?當這些“義”發生矛盾衝突時,又該如之何?誰都沒有解釋,誰都說不清楚,也只能相機行事或者自作主張,你說我不仁,我說你不義。
忠義,變成了整人的武器。
這並不奇怪。事實上,這種核心價值觀本身就很有問題。忠是單方面的人身依附,義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釋。忠是不變的,義是多變的。結果,要麼信口雌黃,周公恐懼流言日;要麼弄虛作假,王莽謙恭未篡時。
其實一切政治鬥爭,歸根結底都是利益之爭。爭利而言義,只能是吹牛撒謊裝模作樣。這就是“偽善”。做假做出一套方法和技巧,則是“權謀”。不搞權謀也不行。因為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