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打道德牌,都要佔領道德制高點,都要指責對方“不義”。這就只能搞陰謀,不能搞陽謀。
顯然,權謀是因為偽善,偽善是因為忠義。被高高舉起的那面“道德的旗幟”,其實是罪魁禍首。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性之病”。[4]
也就是說,毛批本《三國演義》的問題,還不在於給歷史“整容”,更在於“變性”。整容是可以的,變性是不可以的,除非明確表示你說的不是歷史,讀者也不把那小說當歷史看。可惜,這一點從來就沒人說清楚。
那麼,三國這段歷史的本性是什麼?
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路線鬥爭;後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權力鬥爭。後來三分歸一統,不過是回到了歷史的本來走向。指出這走向,並找出它背後的深刻意義和支配力量,才是歷史學的任務。
因此在本書中,並沒有多少劍拔弩張和老謀深算。本書不是《三國演義》,而是《三國紀》。你也許看不到某些特別想看的東西,只有儘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朋友,你會失望嗎?
[1]見《三國志》之《典韋傳》、《郭嘉傳》,及裴松之注引《傅子》。
[2]見胡適《〈三國志演義〉序》。
[3]見魯迅《隨感錄三十九》。
[4]詳請參看拙撰《〈三國演義〉的“性之病”》一文,原載2010年7月22日《南方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