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贊讀《神曲·地獄篇》 (第1/6頁)
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神曲》是藝術家追求自由的過程的真實記錄,這個過程也是人由發自本能的自審(地獄),到有理性的自審(煉獄),再到純精神的分析(天堂)的過程。追求的動機則是美德(一種有點神秘的理念)的感召。自由意志本身是一個矛盾,一方面她要無羈絆地上升,一方面她又在對苦行的渴求中將自身限制在地獄體驗裡,這兩方面的力就構成了追求的律動的模式。在以“我”為主體的追求者身上,自由意志又是怎樣體現的呢?或者說,“我”是如何樣一步步實現自由的呢?
在《地獄篇》裡作為詩人的但丁的自由意志是透過一分為三的分身法來實現的。浮吉爾是詩人的理性與智慧,“我”的本質;俾德麗採則是詩人的理念,“我”的更深一層的本質。隨著探索的深入,浮吉爾會將接力棒交給俾德麗採,由這位女神來引領“我”登上精神的極境。當“我”在原始的衝力的支配之下,闖到了這片與世隔絕的地帶時,是浮吉爾用他那溫和而又強大的理性之力,為“我”身上沸騰的野性指明瞭發洩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浮吉爾所說的“另一條路”。另一條路是同世俗永別的路,另一條路又是同世俗的投影糾纏到死的路。浮吉爾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將地獄的悲慘體驗加在“我”的身上,讓我在絕望中一次次奮力突破。
“……我將做你的導者,
領你經過一處永劫的地方,
在那裡你將聽到絕望的呼叫,
將看到古代的鬼魂在痛苦之中,
他們每一個都祈求第二次的死……”
[62]
之後浮吉爾對“我”的肉體的折磨(傷心流淚、頭昏眼花,直至昏厥過去)使“我”闖過一個個極境,“我”的精神也隨之不斷昇華。當“我”不知不覺地貼近死亡體驗之時,境界也越來越純。然而“我”究竟為什麼會踏上跟隨浮吉爾的旅程呢?以“我”顯得有些優柔寡斷、甚至有些軟弱的性情,怎麼會產生出如此大的信心和決心呢?文字中已經說過,是出於愛和同情,出於高尚的理念追求。只有美德(愛)可以使人無畏,在美德的感召下,人才可以戰勝來自世俗價值觀的懷疑,在信念中去追求幸福;生的意志也只有在美德中得到體現,離開了同情心,人只是行屍走肉。這就是為什麼“我”竟能戰勝肉體的恐懼,不顧一切地去追求永生的原因。生的意志越強,同情心就越深(即使這種同情以曲折的形式表現也如此)。所以“我”,在通向自由的一層又一層的地獄裡,所體驗的全是“別人”的苦難,“我”自己卻似乎處在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