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度集權 一國兩府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帝國的政府首腦,是三公。[20]
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御史大夫是最高監察官和執法官。邦國時代,天子之宰為公,諸侯之宰為相,秦漢帝國則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宰相。
宰相即三公,所以又叫相公。
三公之下是九卿,也就是政府部長。張湯擔任過的廷尉,顏異擔任過的大司農,都是。九卿未必只有九個,也可能九卿為正卿,之外還有列卿。[21]
九卿和三公都有自己的施政機構。三公的叫府,也叫公府或相府。九卿的叫寺,也叫卿寺。皇帝的則叫宮,也叫皇宮。皇宮、相府、卿寺,各行其政。
事實上,皇帝、三公、九卿,有分工。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九卿則是中央各機關部門長官。九卿的權力和地位與三公無法相比。三公坐而論道,九卿作而行之。三公是決策者,九卿是執行人。[22]
其實就連皇帝,也沒法跟宰相比。漢初,帝國的政務都由宰相負責。他們平時獨立辦公,如有大事則三公會議(一起討論),再拿出方案交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只能說可說否,無異於橡皮圖章。
可見,皇帝不是政府,宰相才是。皇帝的功能,跟西方的國會和現在的人大差不多。
職權不同,機關單位、工作班子和經費來源,也不相同。皇帝的是宮廷,政府的是朝廷;皇宮的職能部門叫尚,政府的叫曹;宮廷的經費來自工商稅收,朝廷的來自田賦收入。田賦是大頭,用作政府公款。工商稅收是小宗,算是皇帝私房。宮中府中,涇渭分明。
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分庭抗禮了。而且,也意味著帝國有兩個政治中心(宮廷和朝廷),兩個權力中心(皇宮和相府),兩種最高權力(皇權和相權)。這時最好的方案,莫過於君主立憲,虛君共和,皇帝世襲,宰相民選。退而求其次,則皇帝象徵主權和統一,宰相管理國家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即主權在君,治權在相。
前一種選擇是不可能的。後一種雖有可能,卻未能形成制度。無論劉邦還是蕭何,呂后還是曹參,都沒能把這種關係規定下來。漢初無為,君臣倒是相安無事。武帝雄才大略,好大喜功,就必須向政府奪權。
奪權的主要物件,是丞相。
丞相在三公當中地位最高,不但金印紫綬,而且例為列侯,所以丞相又稱君侯。丞相的權力也大,可以駁回皇帝的決定。比如西漢末年的丞相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