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裳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兒子,兒子又交給了孫子。
(▲祠堂)
中國人就是這樣,一輩子又一輩子,長幼相繼,代代相承。
從青島村遷居至臺東鎮,丁家的住址變了,丁家祠堂裡跪拜先祖的人換了,但家風無改,習俗依舊。當年,青島村被德國殖民者強行拆除。丁永一把老宅屋頂、院牆上的瓦,一片一片地取下,全部運到臺東鎮。那些瓦,是丁氏先祖建房燒製的,每一片上面都有字。它們就鋪在現在的屋頂和院牆上。
前面院子裡的水缸,也有一百多年了。缸的半截,埋在土裡,裡面的水永遠是滿的。丁永一小的時候,也很淘氣,經常往裡扔抓來的魚。夏天特別熱時會跳進去,腦袋扣著葫蘆瓢躲在裡面。爺爺丁宏渙從來不責罵,笑著坐在一邊,手裡把玩著一枚小葫蘆。
手中的這把蔑刀,書房裡的桌椅,都是爺爺和爹曾經用過的。
丁永一永遠記得爺爺丁宏渙慈祥的笑容。當年陪得自己長大的爺爺與爹,都不在了,活生生的兩個人,變成了祠堂裡家堂軸子上的兩個名字。丁永一知道,遲早有一天,他的名字也會寫在家堂軸子上。
這種想法,讓丁永一心裡一直就有的壓力,變成更加真切而沉重。
“爺爺……”
正想著,小國毓過來拉了拉丁永一的袖子。
丁永一的頭轉過來,眼中帶著透過世事的滄桑,有一種跨越時空的錯覺。他看著孫子小國毓,他彷彿看到了幾十年前的自己。丁永一突然覺得,自己成了爺爺丁宏渙。
見爺爺不說話,小國毓又拉了拉他的袖子。丁永一這才回過神兒來。
竹扎燈,看著簡單,動手則難。丁國毓一步一步地照著編,扎完之後,看著卻像一個大大的蟈蟈籠子。小國毓不會收口,手裡攥著一束竹蔑,就像舉著福建人常吃的旺梨。
丁永一笑了,小國毓也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額頭。丁永一把孫子抱起來,習慣性地讓他騎在自己的一條腿上。他接過竹編之後,拆開一部分,擰了花編,成了一個可以提在手裡玩兒的蟈蟈籠子。
(▲竹編蟈蟈籠子)
小國毓提著新編的蟈蟈籠子,開心地跑了。丁永一看著孫子的背影,心中感慨萬千。小國毓剛才躲開了自己撫摸他臉龐的手,就像自己當年躲開爺爺丁宏渙的手一樣。當年,丁永一第一次學竹編,也不成功。爺爺丁宏渙用那雙粗糙的、皴裂縱橫的手,給丁永一編的是一隻土蚱。
竹夫人又叫青奴。青島夏季炎炎,青島人喜歡